今年考研多少人报名

近五年考研录取人数曝光,到底是缩招还是扩招,300万学子有话说

-录取率16%,300万人陪跑-——

每年考研成绩一出,热搜榜上总少不了一群-破防-的年轻人。

有人凌晨三点查分后默默删光了朋友圈,有人抱着电脑哭到天亮,还有人自嘲-考得最好的那门叫玄学-。

2023年考研数据一公布,全网炸了:474万人报名,录取率只有16%,超过300万考生成了-气氛组-。

这数据乍一看能把人吓出冷汗,但仔细一琢磨,问题就来了——不是说高校在扩招吗?怎么竞争反而更惨烈了?

---

一、数据打架:一边扩招,一边-卷-出新高度

咱们先掰扯清楚-扩招-和-缩招-的真相。

2023年考研招生计划124万,比去年多了14万个名额,听起来像是-发福利-。

但架不住报名人数涨得更猛啊!5年前考研报名人数还不到300万,今年直接冲到474万。

招生计划跑得再快,也追不上考生人数-坐火箭-。

再来看高校的具体操作。

中山大学今年缩招600人,直接把考生心态整崩了,评论区一片哀嚎。

但别慌!这其实是-局部降温-。

统计52所-双一流-高校的数据,真正缩招的只有5所,剩下的要么扩招,要么原地踏步。

比如西安交大一口气扩招500人,安徽大学、郑州大学也各加了400多个名额。

扩招的主力军是专业硕士,学术硕士反而在悄悄缩水。

国家早就明牌了:-我们要的是应用型人才,不是考试机器!- 所以啊,别光盯着-双一流-学硕名额哭,换个赛道说不定柳暗花明。

---

二、考生视角:复试逆袭是神话,还是-暗箱-?

每年复试季,总有几个-初试第一被刷-的新闻冲上热搜。

考生怒喷:-导师歧视双非!--宁可要三本男生,不要985女生!-

真相是什么?

举个例子:某985高校导师坦言:-我要的是能熬夜做实验、会写论文的苗子,不是只会刷题的‘高分低能’。

- 很多双非考生初试分数亮眼,但科研经历一片空白;

反观部分双一流学生,本科就发过论文、跟过项目,换成你是导师,你怎么选?

考研早就不是-一考定终身-了。

初试只是入场券,复试才是试金石。

科研潜力、沟通能力、抗压水平,甚至性格合不合拍,都能决定成败。

那些抱怨-不公平-的考生,或许该问问自己:除了分数,我还能给导师什么?

---

三、家长焦虑:学历贬值,考研是出路还是陷阱?

-孩子不考研,将来能找到工作吗?-——这是很多父母的灵魂拷问。

本科学历越来越像-标配-,考研成了-刚需-。

但矛盾在于:国家扩招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可学历含金量也在一路下跌。

有家长算过一笔账:5年前研究生毕业能进国企,现在连街道办都要求博士。

更扎心的是,部分高校扩招后,导师一人带十几个学生,论文全靠自学,质量怎么保证?

不过话说回来,骂归骂,该考还得考。

毕竟在招聘市场上,研究生学历依然是块-敲门砖-。

只是提醒各位:别把考研当-避风港-,逃避现实的代价,可能是更残酷的内耗。

---

四、政策风向:未来考研会更难吗?

国家早就敲黑板了:-研究生教育要提质,不能光冲量!-

看看这几年的操作——严抓论文质量、加强导师考核、自评+外审双管齐下。

北京外国语大学甚至搞了个-研究生教育督导委员会-,从开题到答辩全程盯梢,谁敢糊弄?

对考生来说,这意味着什么?-混学历-的路子被堵死了,真才实学才是硬通货。

反过来看,那些肯吃苦、有想法、能创新的学生,反而迎来了黄金时代。

---

五、300万落榜生的心里话:二战还是认命?

-二战?三战?家里蹲到30岁?-——这是落榜考生最真实的纠结。

有人咬牙坚持:-再考一次!明年竞争肯定更小!-(醒醒,去年考生也是这么想的……)有人幡然醒悟:-算了,找工作吧,考研成本太高。

-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考研不是人生的必选项。

见过太多学生,考研失败后转行做自媒体、搞跨境电商,照样风生水起。

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于一纸文凭,而在于你能否把热爱变成饭碗。

当然,如果你铁了心要卷,送你一句话:-别把对手想得太强,至少30%的考生在裸考,还有20%压根没进考场!-

---

结尾互动:

同学们,今天咱们聊了这么多,你觉得考研是-扩招-还是-变相缩招-?如果今年没上岸,你会选择二战、找工作,还是另辟蹊径?欢迎在评论区说出你的故事!点赞过千,下期咱们深扒-那些考研逆袭的人,到底做对了什么-。

(文中数据及案例来源:教育部公开文件、各高校招生简章、媒体报道)

举报-反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