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金融业对科技人才的渴求愈加强烈。近期陆续发布的上市银行2024年年报显示,5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2024年金融科技投入已超1100亿元,截至2024年12月末,五大行的金融科技人员数量已超10万人。
回溯历史不难发现,信息技术与金融业的双向奔赴由来已久,只不过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日益飞入寻常百姓家,二者之间的融合才逐步走进大众视野。以银行业为例,从最初的“一把算盘一支笔”到后来的“鼠标+记账机”,从前些年的“纯互联网银行”到如今的“人工智能+金融服务”,技术赋能让金融服务的模式、渠道、效率、精准度都发生了质的飞跃,金融机构不仅成了技术的受益者,更成了技术的使用者、推动者。
深化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运用,国家有要求、市场有需求、金融业有动力。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做好“数字金融”等“五篇大文章”。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关于数字金融,要求加快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增强数字化经营服务能力。去年至今,各家金融机构已摩拳擦掌,积极部署、应用大模型技术,目前已有多家商业银行完成了DeepSeek最新开源大模型的私有化部署,并将其应用于智能客服、财务分析、财富管理等多个金融业务场景。
科技人员如何在金融服务变革中发挥作用?回答这一问题,要弄懂数字金融的3个底层逻辑。第一层是数字基底。人工智能技术以大模型为代表,大模型有3个支撑要素,即数据、算力、算法。第二层是智能中枢。可以将其简单理解为基于大模型的分析理解能力,在复杂金融场景下实现自主任务规划、步骤拆解、分步执行、最终输出反馈等。第三层是应用场景,这也是金融消费者感受最为直观的部分。以上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专业的科技人才提供智力支持。
当前,多家金融机构已逐年增加科技人员占比,抢先布局未来数字化转型的竞技赛道。其中,有的机构围绕算力、算法和数据,建立了专职队伍,加快大模型技术创新应用,月均生成代码超133万行;有的机构组建了数据分析师队伍,开展跨专业分析师队伍培训;还有的机构加强科技风险管理,设立金融科技风险官,完善配套管理流程,统筹协调科技创新与风险防范。
接下来,金融业要重点处理好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留住、用好科技人才,二是如何让科技人才更懂金融业务、成长为复合型人才。一方面,从人才引入的角度看,受制于个人职业发展前景、薪酬待遇等因素,目前具有信息科技背景的毕业生更青睐科研机构、互联网机构、创业企业等,如何吸引、留住科技人才是金融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从科技与业务结合的角度看,金融业的科技人员不能只懂技术,因为技术毕竟要服务于金融业务,如何有规划、有步骤地培养“科技+金融”复合型人才,这既考验金融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也折射出各家机构的长远发展眼光。(作者:郭子源 来源:经济日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