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海外初中怎么样

美国的初中生,一点也不比国内孩子轻松!

现在美国西部天气寒冷,前阵子还下雪了,但Eva还是坚持每天清晨6点起床,以最快的速度洗漱、吃完早餐,就匆匆背上15Kg重的大书包,拎着午餐盒和提琴出门。

Eva每天拎着大包小包赶往学校,从没有迟到过。

与国内不同的是,教室按学科划分,孩子们通常要辗转五六间教室上课。

虽然Eva现在上的是初中,但学习的都是大学预修(AP)和荣誉(Honor)课程,教学进度也非常快,7年级数学课只上了一个月,就开始了8年级的课程学习,英语课程也按大学考试的题库和提纲安排教学。

Eva放学后除了完成六门课的作业外,还要拍西班牙语视频作业、练中提琴,所有功课都完成差不多要到10-11点。

Eva精心设计的宣传海报

Eva的社会科学历史作业,这只是其中的两页

除了作业多,考试也多,每周英语、数学、西班牙语、历史社会科学课大小考不断,很多Eva的同学大呼吃不消。

好在Eva学习能力强,同学花两个小时复习英语和历史社会科学考试,才考了70-80分,她只用15分钟复习,考试100分。

Eva获得全A荣誉奖,整个年级仅Eva一人获奖。

但Eva从不为此骄傲,每天除了完成科目作业外,还主动自学高年级数学、SAT、练钢琴和阅读,一则因为热爱,二则她早早就立下目标:要考入斯坦福大学。

很多同学家长看到Eva如此用功,又处处自律,都羡慕译文有个优秀的女儿,究竟有什么秘诀?

译文老师说,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考试打多少分,而是要激发孩子内在潜能,当孩子内驱力被唤醒,无论做什么都会成功。

可问题就在这儿了,也许我们不缺时间和金钱,但却不知道如何提高孩子的内驱力。在这里,我们试着结合译文老师的教育理念及一些案例,略说二三,希望给你一些启发。

孩子有兴趣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安东尼·罗宾,在谈到人生驱动力时说,驱动力能激发人的无限潜能。

驱动力有三种:第一种,来自基本生存需要的生物性驱动;第二种,来自外在动力,通过奖罚来驱动;第三种,来自内在动力,内心想把事情做好的欲望,这就需要热爱和兴趣。

2020年,美国时代周刊将首度设立的“年度风云儿童”奖项,颁发给了15岁印度裔少女Gitanjali Rao(吉坦贾利·拉奥)。

吉坦贾利·拉奥登上时代周刊封面,周刊称其是一名科学家和发明家。

拉奥年纪虽小,却是不折不扣的发明家,曾开发了一种用于检测饮用水中铅含量的移动设备,成功解决密歇根州弗林特市用水危机。

可以想象,当我们大多数孩子在吭哧刷题时,拉奥却在家里捣鼓这些实验器材,而这都源于她的兴趣。

好在她的父母很开明,甚至跟孩子一起做实验搞研究,丝毫不会认为“孩子在做些没用的事”。

拉奥除了搞发明外,还喜欢古典音乐、印度舞、唱歌、游泳、击剑等,她说,“即使有时很困难,我也会提醒自己,我在做我喜欢的事情。”

由兴趣引发的驱动力,让孩子即便面对满满当当的课业和爱好,也不会觉得累。拉奥如此,Eva也一样。

Eva课余也喜欢跟姥姥Mama Lu鼓捣一些小发明,五六岁时研发出一款喷蚊水,最近又迷上工业工程设计,暑假还弄出一款迷你糖果奖励机。

Eva也喜欢各种小制作、小发明

译文说,只要Eva感兴趣的事,她从不会因为怕麻烦、浪费时间等,阻止孩子去尝试,有时还会跟Eva一起去探索。因为兴趣是孩子求知最大的动力,千万别局限在课本知识里。

时常有成就感

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斯在《刻意练习》一书中说过:“我们留给孩子最重要的礼物,是帮助他们发展出本来的认为自己不可能具备的能力,从而挖掘出自身潜能,也知道要让自己的梦想成真,要用什么方法,付出怎样的努力。”

当孩子对某一事物表现出兴趣,跃跃欲试又信心不足时,我们就需要运用小小的技巧,让孩子不断挑战自我,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务,那就是——及时获得成就感。

这就像打游戏一样,做一次任务、打赢一场,就能立即看到成果,领取奖励。

孩子在做任务的期间,如果能运用成长型思维:我相信你能做到,加以鼓励就更好了。

Eva四五岁时,幼儿园有一个演讲活动,主题是“如果你是领袖,要怎么当好它?”

小Eva在家里准备了很久,临上台,译文鼓励她:妈妈相信你!当天的演讲大获成功,小Eva也从演讲中获得了成就感。此后,但凡需要演讲,Eva从来不怯场,表现得落落大方。

今年学校要求学生自己报课外活动班,Eva报了领导力领袖课程,因为疫情一年多,一直在线上学习,她想要冲出舒适圈,接触很多不认识的老师和同学,变得更加社交一些,提高领导能力。

Eva的自信心,就在幼儿园的那一次演讲时,收获到了的掌声和肯定中累积而来,每一次的尝试与锻炼,都在不断强化信心,偶尔一次的小失败,也不会轻易退缩,因为她相信自己下一次能做得更好。

译文曾在Eva的幼儿园给孩子们上中文课

榜样的力量

一个好榜样能激起孩子无限潜能,这比我们喋喋不休的说教,要有用得多。

Mama Lu在译文13岁时,偶然获知杨振宁博士来哈尔滨,当即决定让女儿见见这位大科学家。

杨博士事情多,要见的人也很多,一个小小的初中生想见他着实不容易。但Mama Lu不放弃,辗转找了很多人,最终因为执著与对女儿的爱感动了杨振宁。

杨博士见到译文后,说了一句让译文感念至今的话,他说:“我希望在哈佛大学看到你!”

这句话像一颗种子,在译文的心里生了根,也一直激励她向人生更高目标迈进,高中出国留学,考取南非开普敦大学,后来又转道美国求学,考取经济学硕士学位,生下女儿Eva后,终于叩开了哈佛教育学院的大门。

和母亲Mama Lu一样,译文也一直在帮女儿寻找人生的榜样。有时候在书中找寻,Eva很小的时候,就给她看富兰克林传记;有时候直接面对面,译文趁工作之便,带着Eva见过诺贝尔奖得主、美国前国务卿赖斯、前世行行长金墉……

Eva与前世行行长金墉(图左)、及前美国前国务卿赖斯(图右)合照

Mama Lu和译文都用行动让孩子相信,大神级的人物并非遥不可及,只要树立目标、肯努力,你也能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

孩子因为兴趣,通过达成一个个小目标获得自信心,又因为有榜样的力量,获得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内外因的结合,孩子自然能“不用扬鞭自奋蹄”。

共勉!

喜欢我的文章,请记得一定要关注“译文创新教育”头条号,这样我们才不会走散哦!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