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心理咨询匠带你进入自己内心的世界,喜欢的关注吧!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有一句著名的评论:「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
1910年当他说这句话时,距离1879年威廉·冯特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刚刚过去30年。
这句话一只被用在各大教科书说明了心理学有着独特的“特色”,说明它的确是一个年轻的学科,可是为何又说它有一个漫长历史呢?那我们就要谈谈了。
巫术古时候人们和现在一样同样会被各种心理问题困扰,比如抑郁症和精神病等问题哪一个都没少。在这一点人类确实和其他动物比起来会“略显不同”。
人类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这样回答:当智人开始使用「虚构故事」,通过「想象的现实」组织起来,发明了许许多多的行为模式,并由此来认识世界时,当今的人类正式诞生。这段人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7万年前。赫拉利把7万年前的这次人类“奇点”称为「认知革命」。
所以在这一点因为我们有虚构的能力,有时候这样的虚构也许就是导致人们产生主客观不统一的一个因素,这也就是精神障碍现象之一。
那么古人遇到心理问题自然也会用这样“讲故事”的方式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人类简史》作者介绍,人之所以会成为地球食物链顶端的物种有一个本事就是会讲故事,当大师们给你演绎很多仪式化行为时,伴随着他们的“理论故事”会更加让你相信其正确性,这时会强化你的信任度。
于是巫术慢慢就衍生而来,作为人类在早期最脆弱阶段抚慰心灵的手段之一。
在群体心理学中,人们还是会被大家各种仪式化行为感染,以前大家认为可能巫师真的会“通灵”,不过心理医生曾奇峰说,用现代科学的眼光看,现代心理学和巫术治疗病人时起作用的因素是完全一样的,这些因素主要是三个:“医患关系”、仪式行为、和安慰剂的效果。
医患关系就是指的你需要信任对方,对方才有可能对你有帮助,当全村人都告诉你他治疗好谁谁谁后,你虽然会将信将疑,可是内心深处还是受群体心理影响会选择更多的相信他。
而安慰剂作用,最近美国著名心理学专业刊物《心理科学》,在前不久公布了一项很有趣的实验成果:通过改变一个人内心对自身视力的预期,能改变他真实的视力水平。
普通的视力表是上大下小,于是被测者就有一个心理预期,越往下就会越看不见。而在这项实验中,实验者将视力表字设计为上小下大。被测者的心理预期被扭转过来,越往下,应该看得清楚。
实验结果惊人,被测者的视力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在普通视力表中看不清的字母现在也能看清楚了。
这个实验的效果有点像“安慰剂效应”。所谓安慰剂,本身没有任何治疗作用,但在患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出于对医生信任、自身的心理暗示和疗效的期待,就完全可以达到改善症状、缓解病情的效果。
这也就是最早的心理治疗手段,也不难理解为何直到现在依然在某些地区还会存在并且还行之有效的原因了。
封建社会的灵魂学说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现象的著作。
其实关于人是否有灵魂的说法在很早之前就一直被讨论,比如在远古时期人们产生图腾文化,比如我们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
图腾文化最早的含义是「记载神的灵魂的载体」,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人类由于对抗自然力量的不足,产生迷信某种自然现象或某种祖先、亲属、保护神的象征,从而产生的一种符号系统。
图腾文化会让人们对于这个符号产生不同的态度,它就像我们维护着的价值观一般很难动摇,有时候甚至这个就是信仰,决定人们日常的行为和思想习惯。
在「图腾」的含义中,核心的部分是「灵魂」,而灵魂是最早和人类「意识」相近的概念。
后来关于人死后是否有灵魂的说法到今天还是在争议和讨论中。
潜意识和梦——精神分析要说到心理学,不得不提的一个人就是弗洛伊德,他对于心理学的贡献一直褒贬不一,可是关于人类除了拥有可以感觉和察觉到的意识外,还存在我们或许平时根本不注意的潜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层结构组成的。“本我”是一个无意识的结构,是同肉体相联系的本能和欲望,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是一个意识结构,是认识过程,按“现实原则”活动,感受外界影响,满足本能要求;“超我”是一个由社会灌输的伦理观所形成的结构,按“至善原则”活动,用来制约自我。
本我和部分超我都在潜意识中很难被我们察觉,可是它们却对我们的影响至关重要。弗洛伊德用“冰山模型”的比喻声称,人类的潜意识,就像隐藏的水面之下的冰山一样,占据了人类行为模式驱动力的绝大部分。
冰山模型
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说,弗洛伊德提醒人类——我们活得并不明白。
而且他还对人类的梦境有深入的研究,比如他认为要想理解潜意识可以通过梦境来分析,因为梦境是我们那些未被察觉欲望的“加工杰作”。
1900年弗洛伊德发表《释梦》,开始奠定精神分析学说。
各个流派纷涌而至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大肆发展的过程中,也一直伴随着争议,比如很多人完全不能接受他的“泛性论”,以及很多人觉得他过分强调早年宿命论隐约带着一些悲剧色彩。(现在的原生家庭词汇就是这个理论背景下产生的)
比如后来华生就是其中之一,他创立了行为主义,华生主张抛开意识、径直研究行为。
他的一句颇有争议“给我一打婴儿,我可以把他们变成社会任何角色”。开启了行为主义的历史。
华生
在此同时人本主义也开始关怀人的价值与尊严;人本主义理论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创立,现在的代表人物有 C.R罗杰斯。人本主义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向,故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第三思潮。
马斯洛
人本学派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而潜能是一种类似本能的性质。人本主义最大的贡献是看到了人的心理与人的本质的一致性,主张心理学必须从人的本性出发研究人的心理。
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是近代心理学两大传统学派,人本主义被称为第三势力。
后来各种流派纷涌而至,据不完全统计到现在为止心理学的门派大概有250多种,实在太多了。
近代实证主义以及脑科学发展讲到实证主义,终于要引出心理学科班出身的朋友,期待已久的人物——威廉·冯特。
当前所有教科书,都会告诉你,心理学的历史发源于1879年,以威廉·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标志。实证主义思潮最为重要的奠基人,就是孔德。
他最为重要的思想之一,叫“三阶段法则”,用以阐释人类精神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神学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一切事件都被归于上帝和神灵的活动。
第二个阶段是“形而上学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上帝或神圣的力量的意志被抽象概念所取代。
第三个或“实证的”阶段,是当科学的解释取代了形而上学的时候所达到的。
这三个阶段的发展,符合我们对人类对心灵探索的历史探究。
后来他对科学进行了分类,最早是数学,而后发展出天文学以及物理学、化学、生理学。
不过在他的分类中并未对将心理学列入单独科学列表。
后来随着1879年冯特开创实证主义科学心理学,这期间,人类关于心理过程的生理机制研究,硕果累累。
威廉·冯特
这也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学科。
1874年,《生理心理学原理》出版。这是心理学史上第一本专门以心理学为内容的教材。在这部书中,他把关于心理实验的结果整理成为一个系统,研究了人的以下心理活动:感觉、情感、意志、知觉(冯特称之为统觉)和思维。
后来心理测量学发展让人的心灵(感知觉)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有了量化基础。
随着人们对于心理学研究对于生理的重视,人们开始认为人的心灵产生有个实物,而这个实物就是——大脑
20 世纪90年代以来,脑科学研究技术和大脑研究本身均取得了长足发展。在脑科学研究技术上,如神经影像学的发展(包括磁共振功能成像(fMRI)、正电子发射成像(PET)、单光子发射体层成像(SPECT))、电生理学和人类的遗传分析,结合心理学的实验技术,神经科学家和心理学家开始解决诸如认知与情感的神经基础等科学问题。脑科学技术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也成就了交叉学科——认知神经科学的蓬勃发展。
当前的重症精神障碍治疗中,无论是作为终极手段的电痉挛疗法(ECT),还是不断更新换代的精神药物治疗,都离不开对大脑神经活动的干预。
当代实证心理学,依然是一门生理学掌握最大话语权的学科。这印证了实证主义之父孔德的高瞻远瞩——人类的心理过程应该被视为生理学的一部分。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优质心理学和心理成长社区,这里会每日分享优质心理学和精神卫生知识,大家一同成长讨论吧!)
不过当代心理学也向着更加多元化发展,越来越多的流派和思想正诞生。自1892年美国心理学会成立以来,由最初的18名会员,如今有了84400名会员,55个分会,一项国际调查显示,全世界心理学家总数大大超过了50万人。
相信心理学的发展也仅仅只是个开始,我们对于自己心灵的了解尚在起步,也希望有人在日后可以告诉我们心灵究竟是何物,帮我们将这个谜底彻底揭开。
⭐️如果你有心理困惑,可以参考我的康复学习经验:
战胜焦虑症:记住“面对、接受、飘然、等待”这四个词
都知道在焦虑抑郁中接纳很重要,但是很多人做不到,这里几个故事启发你一下!
专业测试:心理健康VS心理不健康(含专业心理测评量表)
治愈强迫、焦虑、抑郁等神经症的5个关键因素
如何走出抑郁症(正念冥想方法引导)
学习接纳抑郁,发现抑郁带来的积极影响
如何在抑郁期间应对工作高压力
心理学讲解除痛苦要“接纳自己”,那么到底什么是接纳自我?
一位抑郁症患者的自救指南(细节指导,建议收藏)
焦虑症康复后,我发现这些真相
↙↙点击链接阅读更多文章,推倒阻碍改变内心的障碍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