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美国出品,作者:布里·吉特Brigid Schulte ,特约撰稿人。
就在不久之前,“虎妈”的教育方法让美国家长们开始怀疑自己的育儿理念。我们是不是为了帮助孩子们建立自信,而有点过于保护他们了?如果我们不逼着他们一遍一遍的拉小提琴,不要求他们事事完美,那么他们以后还能成为名校学生么?我们真的像Amy Chua在她的畅销回忆录《虎妈战歌》中说的那样,我们教育出来的孩子都是“软弱”, “自负”的?
不仅是Amy Chua,好像连法国人都悟出了教育的真理,法国记者Pamela Druckerman最近出版的畅销书《Bringing Up Bebe》中提到:尽管他们也爱他们的孩子,但是他们绝不会使用美国家长的教育方法,就连阿根廷,和日本人也都坚持要严格教育孩子。这一系列的外国教育理念,让人忍不住发问:美式教育真的那么不可取么?
其实不是的!我们当然爱我们的孩子,并且想给他们最好的教育,可问题是我们不确定在这个注重成就的国家里哪种方法是最好的?如果我们不去关注最新的外国教育理念,而专心于一个非常美式的方法:快乐最重要。也许我们就会有答案了。
美国关于教育的定式表现有很多:比如说过于保护孩子的家长;过于担心孩子的发育不符合标准的家长;盲目于寻找孩子天赋的家长;熬夜帮他们上二年级的小孩完成模型作业的家长;载着他们上初中的孩子在足球课,小提琴课,芭蕾课之间穿梭的家长;要求在网上查看成绩的家长;给孩子的大学教授打电话,并且长篇大论的家长;最近一项NPR的调查显示很多家长甚至要求孩子的工作单位专门腾出一天来让家长们区看看孩子的工作环境!
调查显示,美国父母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确实多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父母。现在的美国上班族妈妈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比那些60年代的全职妈妈都多。她们能做到这些是因为她们放弃了睡眠,美容,家务,和个人时间。她们大部分“业余时间”都是跟孩子在一起的。
但是妈妈们仍旧担心这些时间还不够。新的研究表明美国父亲也面对着同样的问题。跟妈妈们一样,他们也需要在应付工作的同时,当个好家长。
南加州大学社会学家Sharon Hays表示: “美式教育是一项以孩子为中心,过度保护,费心费力,而且极其昂贵,指望着妈妈单独完成,但其实就不可能一个人完成的工作。现在的美国妈妈对教育的投入程度达到了历史最高点,妈妈们每时每刻都把自己无私的奉献给她们所认为孩子们需要的事情中。但是对于全职工作的妈妈来说,想两全其美是不可能的。”Sharon Hays的调查显示,低收入家庭面对的教育压力与中产阶级一样,而且他们不仅是没时间陪孩子,也发愁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环境。
相对于美国妈妈的现状,怪不得那个法国记者Druckerman 书里提到的那些衣着时尚身材好,有闲工夫一边喝拿铁一边看着孩子自己玩耍的妈妈显得那么让人向往。书中提到:“法国妈妈不会像大部分美国妈妈那样浑身散发着疲倦,担忧的味道”
法国父母表现得那么冷静自信,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对孩子的管教不严,还有另一个原因:政府资助的儿童看护中心。基本上每个法国家庭得新生儿在四五个月大之后,都会把孩子送到免费的看护中心去,不管他们的妈妈是不是全职上班族。
而相反的,美国是世界上唯一三个没有政府硬性规定的育婴假政策的国家之一。1971年,尼克松总统颁发了综合育儿法之后(确保父母们能承担得起的合格的儿童看护),美国父母们基本上只能靠自己了。而在一个清洁工的工资都比儿童看护工资高的国家,找到一家合适的看护所,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任务。在60年代,儿童看护的费用只占家庭总收入的2%,而现今已经涨到了17%,只比房贷或租金少一点。为了减少支出,很多家庭选择跳过学前班。法国100%的孩子都会去上学前班,而相比之下美国只有46%。
政府资助育儿所的缺失是美国妈妈们纠结的原因之一:到底是牺牲事业在家带孩子,还是一边付着高额的看护费用一边活在不能陪孩子的阴霾中?
除去经济原因,让美国父母头疼的还有到底选择什么教育方式,如果说别的国家的父母会显得轻松,那是因为在其他国际只流行一种教育方式,而在美国,当你走进一家书店,你可能会找到25本关于教育方面的书,这25本书里讲得又是不同的教育方式,有些内容甚至还是相反的。而且不同的宗教也会有不同的教育理念。
有不同的教育方式,就会有争执和看不惯。美国父母们永远都在争论哪种方式才是最好的,因为父母们越来越害怕自己教育出来的孩子比其他国家的落后,导致美国也慢慢落后于其他国家。
那到底哪种教育方式才是最好的呢?Christine Carter,加州大学的社会学家给出了一个简单的答案:快乐最重要。Carters说:“现在的美国人坚信我们的孩子只有上了好大学,找好工作他们才会快乐,可我们的问题就在太专注于成就,所以为了让孩子们上好大学,找好工作,我们就一定要逼他们周末上钢琴课,放学上中文课,我们错误地认为这种课程越多越好,但是压力对孩子们也越来越大了,现在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孩子在吃抗抑郁药,我们这些过于保护又没有安全感的家长们把这种错觉传染给了孩子,让他们觉得自己不能接受批评或挑战。我们真正需要教孩子的不是先有成就才能快乐,而是先要让自己开心。”所以Carter建议家长们少牺牲一点自己,不要过于注重完美,平时跟孩子多享受一点天伦之乐。当孩子们心情好了,他们就会变得自信,感激父母,而且研究表明这样的孩子更容易发挥他们的潜能。
就像Carter说的那样,成就并不等于快乐,但是幸福的人更容易成功。调查显示开心的人更容易有美满的婚姻,高收入,好工作,更能融入集体,而且健康长寿。这不是所有家长都期望的么?不管是哪个国家。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