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lhs是加拿大哪个学校

无论创作课还是评论课,我有个口头禅是“选题的成功是成功的一半”——随着低龄留学潮越演越烈,小留学生和他们背后长期分居东西半球的父母亲,还有整个家庭,以及随之而来的家庭矛盾、伦理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以此为题材的电视剧自然比较容易博取相当一部分观众的眼球。虽然《陪读妈妈》和《小别离》的原著背景、主创团队几乎完全不同,但作为一名普通观众,我自然而然地将二者联系在一起,甚至觉得还可以将《陪读妈妈》视作《小别离》的续篇——送孩子出国之后,接踵而来的不是孩子和寄宿家庭或学校的故事,就是孩子和陪读家长的故事。而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和社会现状的影响下,绝大多数陪读家长是妈妈则是普遍现实,《陪读妈妈》也显然是个绝好的选题。

除了母子冲突这一最大的题中之意,该剧其实还涉及了这样几组社会矛盾:职业女性和全职太太之间的“鸡同鸭讲”、婚姻的保卫与反保卫战、贫富悬殊背景下的阶层摩擦、祖孙情背景下的(公)婆媳罅隙,还有未婚先孕、单亲母亲,当然也顺便点出了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家庭暴力和办公室恋情(包括单恋)等大家并不陌生的话题,容量颇大,信息丰富,线索并不单一,主题自然也并不局限于教育这一个领域。换言之,从剧本的架构初衷看,《陪读妈妈》是撑得起四十余集的容量,也满足得了观众的期待的。可遗憾的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较多的失误使得该剧容积虽大、内涵却不够饱满不够整体,主旨也便显得有些混杂而疲软无力。

首先,情节漏洞颇多。如该剧伊始是两位猝不及防的妈妈李娜和陈莉莉疾速飞赴温哥华,但陈莉莉的旅游签证是否真的可以当天申请当天获批?俩少年自编自导自演的“校园暴力”剧本身是个颇为完美的“凤头”,却被一个“过快”的签证点上了明显的瑕疵。再加上李娜和陈莉莉出关时都遭遇了开箱检查,虽然这不无可能,但难免有用力过猛之嫌。

还有,陈莉莉偷书也不乏小题大做之嫌。陈莉莉给儿子买的书丢了,就偷拿了姜家的书,结果进了警局。如编剧是想从“人穷志短”入手制造矛盾,推动剧情发展,窃以为似乎只需强调罗盼非常希望买一套《哈利波特》而陈莉莉实在囊中羞涩便足矣,丢书的插曲实属蛇足。

其次,价值观扭曲,有些地方甚至陷入了逻辑黑洞。比如胡媛媛看到李娜无意中在朋友圈发的一张照片,就动用各种手段针对她,甚至发展到偷拍丁致远和夏天的合影,并利用该合影在网上发文章诋毁李娜,欲将她赶出温哥华。且不说李娜发照片完全出于无意,也不说胡媛媛的不少动作发生在杨益忠看到“问题”照片之前,胡媛媛作为陪读妈妈互助会会长,在大型聚会上利用其他妈妈公然发难,公报私仇,难道不有悖于她创立互助会初衷的吗?她就不会于心有愧吗?还有,她还偷偷拿了戴安娜、丁一一的头发去做亲子鉴定,欲揭开丁致远和夏天曾是恋人的底牌,给李娜制造大麻烦。到底是什么深仇大恨让她对李娜采取如此非常的手段呢?

再次,剧中之加拿大文化背景多处失真,是无法忽略的硬伤。比如李娜为了救儿子棒打灌酒的白人,但在警察局那白人却轻易同意和解,理由是他认同李娜乃好妈妈,这也显然是中国逻辑并不符合加拿大的国情,何况这个白人显然并非善茬……还有,有一次李娜在街上招手打了一辆出租车,这也不太符合实情——加拿大的文友告诉我,在温哥华打电话叫车非常方便,招手拦车并非常态。文友还说,中学的外景取自公立高中罗德宾,笔者也在剧中看到了学校门楣上的大字“LORD-RYNG-HIGH-SCHOOL”,但这显然和丁一一他们校服上的简称“MLHS”对不上号……

窃以为,逻辑的硬伤和细节的失真往往是艺术创作最大的敌人,《陪读妈妈》在这两方面的明显失误加上中西文化的失真“混搭”,令它“成功”打烂了一手好牌。

(文/郭梅 刊于《燕赵都市报》7月30日23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