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哥按:
今日分享主角:W同学,是和创本科项目的学员,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C)大四学生,今年又在和创研究项目咨询师的帮助下刚拿到了全美最顶尖的项目之一的哥伦比亚大学Master of Marketing项目录取。
W同学这七年的成长经历验证了我一直以来所强调的一件事:我们要让整个升学过程能够变成一个持续成长的过程,而不是让拿到大学录取的那一刻变成整个人生中的高光时刻。这也是我邀请W同学来做分享的主要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我觉得现在的学生其实需要更多地了解一下国外的学校,所以希望通过学长的第一视角,给大家带来一些比较直接的反馈,对大家有所帮助。
Part I 学习体验
招生偏好
我身边的朋友都很优秀,大部分人可能觉得中国留学生是学习成绩很好,平时上课不怎么说话,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小书呆子”;事实并非如此,虽然在英文环境下和外国人交流有一定的障碍,交流变少也是一个存在的事实,但我和朋友们在一起的时候,我发现大家都是很好、很有意思的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想被UNC录取首先硬实力要过关,像标化、GPA都要达到学校的标准,只有成为顶尖的那一批人,学校才会继续考虑你。其次,文书也至关重要,自己对于整个求学故事的梳理。如何通过文书展示自己比较有意思的点,你热爱的方向,或者想通过求学来实现的人生理想、目标。如果能把这个故事写成一个有意思的版本,会让招生官眼前一亮,留下比较深的印象,这样对于申请也有加分项。
UNC在招生类型上没有特别的偏好。中国留学生被录到各种不同的专业,比如生物统计、商学、物理、化学等等。学统计和CS的可能比较多,毕竟这两个专业比较热门,广受大家欢迎。我觉得只要实力强,背景突出,文书写得好,这样的学生在哪里都受欢迎。
专业设置
首先,UNC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提供了多样化的专业供学生选择,我认为这是它比较大的特点。我现在所学的专业属于独立的传媒学院,该学院就只设有这一个专业;还有很多其他专业,像生物统计,也是独立出来的;而且有些独立出来的学院专门只教一个特定专业。
文理学院里面也有很多不同的专业供大家选择,像大家比较喜欢的统计和计算机等等。不过今年计算机专业也已经独立出来了。
转专业难度
在UNC转专业十分方便,虽然一些独立学院可能会需要申请;但在文理学院下面的专业都是可以直接转的,不需要做任何多余的准备,灵活度很高,方便同学们去探索自己想学的各种专业。比如统计跟数学这些专业。
因为我们学校是泛商科,没有专门学会计或金融这类特别细分的专业,商科相关大家基本都会学到。UNC有一个特别厉害的专业是生物统计;还有就是独立出来的计算机。总之,商科、生物统计和CS这三个专业是需要专门申请的。
我觉得商科是整个学校里最难申请的一个。因为商学院在我们学校比较好,地位比较高,申请的同学也多,所以竞争非常激烈。商学院每年会在暑假开一次申请,要求申请者提交文书,相关先修课课程证明,商业活动参与情况,之前的实习经历和文书里讲的故事是否贴合等等。其实和本科的申请差距不大,但会比本科申请要求的东西少一些。商学院更注重学生的GPA,反而不需要标化这些考试成绩。
CS是在今年刚刚变成一个需要申请的专业的。我们第一年申请CS专业还比较轻松,我身边的中国朋友在第一年申请时都成功了,之后申请的难度估计会加大。我觉得因为CS专业越来越热门,申请的人越来越多,导致师资力量可能跟不上,所以需要限制学生的人数,这才变成了申请制。
生物统计是我们学校很厉害的专业,比较偏统计,会学一些生物的知识。生物统计也是在单独的学院下面,需要申请。这个申请难度也比较高,需要去找老师要推荐信才能完成申请。
UNC 通识课情况
作为一所公立大学,UNC也有很多通识课的要求,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虽然现在学校排名已经稳定在前30,但我觉得学校不摆烂,每年都在更新通识课的要求。
比如我是24届大四的学生,我和25届、26届的通识课要求完全不一样。他们会有一些特殊的要求,被要求去参加一些学校的活动,像中国留学生办的晚会、春晚,或者其他学生组织的各种活动,他们需要去参与才能满足通识课的要求。而我们这一届会要求我们上很多本专业完全不需要的通识课,比如一些带lab的课,global的课,历史课,和其他各种学科的课。
历史课会让我看到一些以前的事件,了解整个美国发展的历史,我个人感觉学历史提升了我的见识和眼界,但如果要说真的能记住,并且把这些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我觉得我做不到。历史课对我来说可能只是增加了一条看世界的途径,没有更多“实质”的用途。
课堂人数及氛围
上课人数主要取决于专业,不同的专业上课人数各不相同;而且专业不同,上课体验也完全不同。比如统计、计算机这类大热课程,人数就很多;像是商学这种比较小而精的专业,上课人数也比较少,十几人左右。
我读统计专业时,学生人数相对来说比较多,约40-50人左右。大家都带着电脑听教授在上面讲课,很少有回答问题的环节。
这种课程基本上都是由教授讲,我从来没有上过博士生教的统计课。我们会上一节lecture,每周会有练习和实操的课让我们做一些题,有博士生或者硕士生在上面辅导我们完成题目的练习。
我现在的专业规模比较小,class size也比较小,一节课就十几个人。上课的教授也不是博士生,课程上学生参与度非常高,有很多小组讨论的机会,和教授之间的互动也更多。
我之前上了一节research课,由博士生带着我们做research。这类实践性质的课程大多都是由博士生授课;像理论性质的课,或者比较基础的课都是教授来上课。
选课难度
选课是我们学生群体都在诟病的一个问题。大家经常说,到大四还选不上某门课,某某课就别想了。那些受欢迎的教授的课确实会比较难抢,或者大家一致认为比较有意思或者相对轻松的课也会比较难抢,但大部分的基础课还是比较好选的。
大家需要提前做好选课规划,因为UNC的选课系统有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你可能能选9个学分的课,后面逐渐放开,可以多选一些课。只要做好规划,就可以选到2-3节自己很想上的课,但之后需要搭配一些不那么热门的课。
在选课之前,需要提前研究下学期开的课程,了解哪些教授评分比较高,哪些教授会比较好抢。同时要注意,大家会卡着同一个时间点疯狂地抢课。如果你抢不到也没关系,因为它是按学分来开课的,即大四先选,大三再选,大一或大二的选课时间比较滞后,选抢手的课比较困难,所以等到高年级还是可以选到自己心仪的课,只不过需要很长的等待时间。
中美学生平均学术能力对比
在我看来,这里的美国学生的平均学术能力很不错。比如我之前上统计课的时候,大家都很努力,考试成绩也都很好。我现在学的专业和同学交流得比较多,大家也都很努力,有自己比较优秀和突出的方面;学术水平都很不错,我和他们的小组合作也非常愉快和顺利。
但确实有一些不太学习的美国人,他们最后呈现出来的演讲和作品不是那么完美,看起来不太努力。但也有很多很聪明的美国人,在课上会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给人留下自己确实很聪明,理解能力很强的印象。
总之,什么样的人都有。
我觉得中国留学生来到这里还是很拔尖的一批,都很聪明,竞争很激烈,学术水平基本都在前10%的水平。作为从应试教育里面走出来的学生,在美国上学并无太大难度。或许会有压力,但只要英语跟得上,愿意主动联系更多同学和教授,努力学习,我觉得学业是完全没有任何问题的。
语言挑战
总体而言,学术方面没什么语言上的问题。因为来之前都会系统地学习英语,托福的水平肯定也是到了一定程度,才有资格来到UNC。但刚来的时候日常上课确实会有点跟不上,不过这些学术英文随着上课慢慢地积累,上课也会越来越顺利。而且很多课老师都会提供录播,如果你听不懂的话,可以去看这些录播,录播也都有字幕。翻译是留学生的一大利器,如果利用好的话,确实会提高学习效率,解决很多困难。
至于口语,就是得多练。我非常鼓励大家来到美国之后多去和美国人交流。不仅是在课上,如果有自己兴趣爱好,可以加入一些俱乐部,和美国人多聊一聊。
不要觉得自己英文不好就羞于启齿,反而,英文不好更要大方地说,大家都知道你是留学生,那英文不好、有口音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美国学生都比较友善,都愿意耐心地听你多说几遍,也都愿意去复述他说过的你没有听清的话。只要自己敢说、敢主动去交流,那就会是非常不错的体验。
同龄人的压力
我觉得能被UNC录取的学生肯定都是有实力的。我朋友圈里经常会有一些特别厉害的人,有的去了普林斯顿,有的是耶鲁的博士。大家都很厉害,而且我发现越厉害的人可能泡在图书馆的时间越长,学习的时候更专心。
我身边认识的朋友学习也都很好,非常上进,没有人因为其他人优秀而感到压力很大。大家的水平其实差不多,尽管有少数人特别厉害,但我觉得没必要给自己太大压力,只需要仰望这些同学,上课的时候跟他们学一些学习方法和自律性就好。
人还是应该走自己的路,专注自己的事情。
Part Ⅱ 校园体验
UNC的中国留学生
UNC的中国留学生数量没有像其他大学那么多,可能一届200人左右,四届学生加起来总共有700-800人。
大家的朋友圈子也没有那么多,但如果想找到朋友玩的话,休闲时总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玩。不过大家周末的休闲娱乐活动相对较少,附近只有一个KTV,其他娱乐场所非常少。大家就在这里专心学习,周末一起踏青、开车兜风、吃东西。
学校资源
有一些学生在写文书的时候会去Writing Center寻求帮助,他们会提供一些辅导。听他们的反馈觉得还不错,对自己有一定程度上的帮助,但效果不会特别明显。
我们学校Study abroad还是比较多的。据我了解,我们学校与浙江大学有交换项目。商院有一个和北大的交换项目,可以交换一个学期。此外,还有很多去英国、韩国等不同国家的项目。我觉得这种项目申请的难度不大,只要你认真准备,规划好,和advisor沟通好自己的学业,确定自己能毕业,并且这段经历对自己有用的话,在大部分情况下申请都会成功。
学校还会提供求职资源,会帮学生修改简历,改LinkedIn主页等等。如果自己去预约的话会获得个性化的一对一的辅导,挺有针对性的,确实能帮助到学生做出一些实质性的改善。
Research机会基本都是在校内,像统计和经济系的学生都是跟着教授去做一些research。教授可能会提供一些机会,大家也会主动询问教授;校外的科研机构很少会找学生。
如果学生想主动找实习也可以去这些机构问,但更多人会选择在大城市找实习。因为本地能提供实习机会的只有一些小公司,而且机会不多;更多的机会还是在大城市和学校内部。
我们学校还有相关创业资源,但我没有接触过Carolina Challenge,只上过创业的课——专门讲创业的辅修专业,带着同学们做一些创业的项目。我觉得这门课比较有意思,但也需要看运气,看你分到的队友是否认真负责,能不能跟你主动沟通,和你把这个项目完成好。
校园氛围
我在申请时就对大的校园有一种莫名的憧憬,幻想能在自己的大学校园里走丢,迷路对我来说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情。北卡的校园确实特别大,是比较传统那种大学,非常漂亮。学校分为南校区和北校区,我主要在北校区活动,南校区去得比较少,每天上学时闻着路上的青草味是一种享受。
我在学校里并没有感觉到特别明显的所谓的南方的保守氛围。相对于大城市纽约或西海岸那边,我们这里的文化会更简单一些,人种和信仰没有那么多样化,文化交融没有很复杂。
大家都是来这里上学,人也比较友好,没有歧视中国留学生的现象,我上学到现在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而且有人非常友善,看到你是国际学生会主动来和你交流,但这样的人比较少;大部分人更愿意和本地学生交流沟通,我觉得这都是人之常情。
但如果作为留学生的我们愿意去和他们沟通的话,他们肯定不会排斥,愿意倾听我们的话,耐心地和我们交流。我觉得整个学生群体,包括教授都非常友善。只要自己愿意去主动交流,那就没有问题。
我们学校白人的数量会多一点,大家可能会觉得美国黑人很野蛮很危险,但在学校里其实没有种族的差异。在我们学校,黑人也都是很友善的。
只不过,黑人跟白人的特点比较明显。黑人在课堂上会更放松,会比较主动地回答问题。白人可能就更精英范一点,但在大学里并没有那么明显;大家都是大学生,比较随和,没有说特别端着。
白人其实也挺友好的,但有很多白人会表现出经典的假笑、客套和寒暄。你也不知道他是真友好还是假友好,反正表面上是说得过去的。
探讨时事与社会议题
对于网上说的批判奴隶制,拆毁奴隶制期间相关的雕像这些事情听起来挺恐怖,但其实校园里不太有感受。这个事儿其实有点遥远了。在我们这里,几乎没有人想到这个事情,我不知道是大家避而不谈,还是确实脑子里没有这个事情。我觉得大概率是后者;上个世纪的遗留问题在大学里面谈论地比较少。
我们学校其实会有一些学生组织游行,但很少。我记得最厉害的一次是抵制一条新法规,内容是禁止堕胎,因为他们认为胎儿也是一个生命。当时就有比较多的学生抗议,主张身体是我们自己的,我们要自己决定是否堕胎。
俄乌冲突在我们学校讨论地也不多。我本身是一个对政治不太敏感的人,但在我们学校确实也没有特别显眼的活动,让我立刻注意到有人在讨论这个事情,或者有人在为此发声。一些比较头部大学会出来发声,但我们学校就比较peace,岁月静好的感觉。
兄弟会/姐妹会
我个人接触比较少,但我身边有朋友加入兄弟会和姐妹会。我有一个男生朋友加入过亚裔兄弟会,大家一起出去玩,开车,钓鱼;会有很多的活动,开一些party等等。我也有女生朋友加入亚裔姐妹会,和姐妹会的其他女生们在一起活动,开party。
加入兄弟会和姐妹会都有一个比较复杂的考核过程。我觉得加入他们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听说能力,也可以更融入美国的文化,可能对自己在课上的表现更有帮助。因为如果你习惯于跟美国人交流,那在课上肯定也会更自信地举手和教授交流,和课友们去沟通。
不过美国人有时会比较疯,不像我们中国留学生这么收敛和保守,他们在开party和喝酒的时候会玩得比较开心尽兴。如果大家愿意加入的话,我觉得也是一个很不错的体验。
体育活动
我们学校是一个体育强校,最大型的活动是橄榄球和篮球,观看人数最多。比赛会在大体育场举行,学生可以免费抽票,但能否抽到纯看运气。我们也会看在学校主场上打的各种各样的比赛,体育氛围真的特别好,看得人热血沸腾。
我们有一个Rush Franklin Street(冲F街)的传统,因为杜克就在我们学校旁边,我们两校在体育上一直都是死对头。如果我们在任何一个项目打败了杜克,就会直接冲到学校旁边的F街,在街上很疯狂地庆祝。那时整条街会水泄不通,一辆车都开不进来,全部都是人,大家会爬树、爬电线杆、喊口号。
我自己也参加过这种活动,虽然我不是体育迷,但我觉得去现场体验一次也挺好的。我看过一次橄榄球的比赛,现场氛围特别好,大家的呐喊声,包括像拉拉队都很齐全,整个比赛已经是非常好的传统了。我也看过篮球赛,罚球的时候球迷都会做出专门的手势等待我们球队去罚球。整个氛围都特别好,体育迷来我们这里肯定会比较享受。
学校的传统活动
万圣节的时候,大家会穿着奇装异服,在F街上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互相打招呼。有很多人自发地去F街展示自己的服装、道具。我们学校也有音乐节,但我没有了解过,没太听说我们这里音乐节是怎么办的,但万圣节确实非常有意思。
Part Ⅲ 生活方面
生活便利度
整体我觉得可以打8分。我们学校附近有一条街叫Franklin Street,基础设施很配套。街上会有很多吃饭的地方,一条街都是饭店;也有很多商店,有一个target和便利店,大家平时去买东西都比较方便。
然而,美国普遍存在一个问题,不只是我们北卡的问题,可能到大城市会好一些。在美国到了晚上12点之后大部分商店和饭店就关门了,点外卖会比较困难,就不要再想吃什么好吃的了,可能只有炸鸡,汉堡类的还在营业,但也比较少。
不过日常生活很方便,如果中午想吃点好的,F街上就有很多选择,像日本拉面、牛排还有中餐馆。尽管吃起来没国内那么可口,但口味上没问题。
我们周末娱乐的时候就去KTV唱歌,或者去朋友家里一起聊天。娱乐活动极少。所以说我们学术氛围浓厚,找不到玩的地方就只能学习、找工作或跟朋友聊聊天。
我们学校对车的需求没有那么大。如果想去远的地方——学校旁边的城市,像Carrboro,还有Durham的美食和饭店会比较多,开车过去需要30-40分钟左右,但坐车也很方便。
租房情况
租房一般都租在离学校车程十几分钟以内的地方,上学坐公交车或自己开车。这些地方的公寓刚开始就是留学生的经典开局,一个里面什么都没有的毛坯房,客厅的沙发、床垫、床架、书桌等等所有家具都需要自己购买。但公寓配套设施比较好,会有健身房,而且比较新,住的空间也比较大。
我现在住在学校附近的学生公寓,这里都是学生,公寓提供班车服务,15-30分钟一班,直达学校各个站点。公寓有各种配套的家具,但空间比较小。不过对于我个人来说还挺够用的,一个人住没问题。
UNC会强制要求大一的留学生必须住在校内,这样只需要走路上学,但住的地方会小一点,条件没有那么好,一般大家等到大二之后就会陆续搬出去住。
安全问题
在来美国之前,我也挺害怕的,特别是枪击事件。但我来了美国之后,到目前为止从来没有目睹过枪击事件的发生。UNC校园附近还是挺安全的,在我住公寓三年内的时间,我只听说过两起枪击事件。第一起发生在附近的大型商超,离我们这里比较远,是一个商业集合体,有各种各样的小店,有两个人逛街时发生了争执,结果一言不合就掏枪。
还有一起发生在我们校园里面,这个事件比较轰动,可能国内的同学和家长也有所耳闻。我不了解具体的原因,只知道是那个博士生因为矛盾直接枪杀了自己的博士导师。之后这个人在学校里也没有伤害其他无辜学生,警方出警的效率很高,两个小时内就把他逮捕了。当时大家在学校的安排下都待在教室里锁好门窗,用椅子等各种东西把门堵住。
在这之后我就下载了一个软件,如果周围有严重的安全事件会提前通知,提前做好准备。总的来说,不安全事件肯定是小概率事件;不影响日常生活。
美国的某些地区肯定不安全,但还是要看自己所在地区的具体情况。从我现在住的地方来看,不安全事件发生的概率很小。只要大家日常生活里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不主动惹事,很少会有人主动来找我们麻烦。截至目前,我也没有遇到过抢劫。
但同学和家长们担心安全问题是特别正常的,因为我刚来读书时对此感到担忧,但自己体验过两年之后,发现没有大家说得那么玄乎。毕竟有这么多人在美国生活,如果这里真的是一个非常不安全的地方,我想大家也不会选择留在这里。
而且北卡教堂山本身就是一个大学城,住在这里的人多是一些职场人,街上的流浪汉和无家可归的人相对较少,人与人之间也都比较友善。像纽约、洛杉矶这种大城市的一些地区可能不太安全,但北卡本来人也不多,娱乐设施少,各种复杂的活动也少。我觉得来北卡大家不用特别担心。
日常开销
我们学校算出了名的学费便宜,一年的学费大概在4万刀左右,折合人民币不到30万。
生活费方面,在北卡并不需要花特别多的钱。在我们这里吃一顿饭20刀左右,加上小费可能25刀,折合人民币在150到160元。通勤方面,Uber或坐公交车都比较方便。Uber根据需求来算,如果需求低也很便宜,7-8刀,折合人民币50-60元左右。
整体来算,一个月生活费的中位数在1000-1500刀左右,我自己1500是花不完的。
这里房租也相对比较便宜,花1000-1300刀就可以和舍友租一个两室两卫的房型。北卡的生活费还有学费相对来说相当便宜,是一个很有性价比的地方。
Part Ⅳ 就业情况
最近随着就业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同学选择申请研究生,寻求更多机会。当然,有一些同学会选择就业,比如商科同学想去投行,那这就需要去大公司实习,争取拿到return offer。他们就会在实习上投入更多精力。
而像我们这些可以走研究生道路的同学,大部分会选择申研,之后再选择留美或回国。三四年前,大家本科毕业后找工作和申研的比例大概是1:1,到我们这届申研的比例可能占到70-80%,只有少部分人会选择直接去求职。
尤其今年找工作的环境确实不太好。大家希望通过申研躲避经济困难时期,延后找工作的时间。
但也有一些同学凭着自己的努力在美国找到了不错的工作。我觉得这还是需要靠自己的努力,虽然客观上,找工作对于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来说,一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但我觉得如果自己能够去探索,去和学校的教授联系,让教授给自己一些内推,包括教授本身也会提供很多工作机会,利用好学校里的资源,找工作可能会变得容易一些。如果自己海投或者去各种公司官网去看的话,其实还是挺困难和复杂的。
Part Ⅴ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为了给大家更好的一些建议,我以自己重回大一的视角来分享想做的事情,希望给大家一些参考。
主动探索联系
如果能回到大一,我希望自己能够更主动地去交往美国朋友。坦率说,我在大学期间没有交很多美国朋友,有一些美国同学的联系方式,但大部分都是课上认识的,交流也仅限于课堂内容和课下做作业,很少有业余的交流。
我其实很想交一些美国朋友,不仅是和他们练习口语,更多的是了解他们日常在做什么以及生活方式。我还希望自己能更多地加入美国人做的组织,比如一些club或者非盈利组织等等。我觉得这能让我更好地体验美国文化,也会让我自己更融入其中;可以更了解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可能对以后的求职有一定的帮助。
我大二夏天的时候申请了商学院,但没成功。之后我就去了解原因,他说其实你的绩点很好,能看出来你是学习很好的孩子,但感觉你和我们商院没有什么过多接触,没有参加我们商业的活动。(看不出对于商学院的热情)
所以,没有更主动地去参加相应的活动,更深入地了解学校和美国人是我在大学前面的阶段做得比较欠缺的事情。
这其实是个走出舒适圈的事儿。现在我会知道,走出舒适区是很关键的事情。在适应好环境之后,一定要勇于突破自己,勇敢地去跟美国同学、教授去交流。更多地和教授沟通,多找一些求职和research的资源,和教授建立一个良好的关系。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去做一些事情很重要,不能只把目光局限在课堂上。
咱们中国学生的惯性思维就是我要把学习学好。但来到美国之后,我希望大家能够体验文化,多交朋友,更多地利用各种各样的资源,比如教授和求职咨询。教授能够提供给你的帮助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他会给你提供很多求职和职业规划上的帮助。
另外,公立大学的资源是需要自己去探索的,要主动去了解和沟通、争取;很多资源并不是摆在你面前,而是需要你自己去找,就像吃自助餐一样。所以大家在申请大学之前,就要开始认真思考自己对大学的需求和期待,这样才能更充分地利用好大学丰富的资源。
申请硕士规划
从申请研究生的角度来看,学业和求职是很重要的两个板块。首先把自己的GPA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这是最基础的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点。我相信如果能来到UNC或者决定出国留学,大家都有实力能保持住高GPA;更重要的是,需要考虑如何让自己更轻松地拿高GPA。
我觉得在选课时可以找一些课友,或者找评分比较好的教授——口碑比较好,大家觉得教授教地好,给分好,或者说课程设置比较合理。多去选这样的课,可以相对容易地保持高GPA。不要在选课上给自己设置太高的难度,不要为了挑战自我而选择明知道教授很苛刻,扣分很严的课。
实习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大家需要提前探索未来求职的方向,利用好大学四年里的每个暑假,在美国或者回国找一些相应公司的实习,不断培养自己在该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实操能力。在职场里先体验一下自己想做的事情,经过探索以后,确定自己要从事此行业,再一门心思地拓高自己在行业里面的认知,提升自己的技能。
在申请同方向的项目的时候,如果招生官看到你确实在该方向下了很多的努力,有很多的决心,并且一步步取得了很好的成就,那我相信,申请肯定没问题。文书只是你故事的一个体现,如果之前的基础已经打得很夯实了,文书就是锦上添花的事情。
------------
我是水哥,18年没有脱离一线的奇葩留学咨询师,致力于:
发掘英雄种子,规划科学路径,
助力有志青年,用留学追求美好人生。
我们追求留学成功,而不仅是成功留学。
专业和靠谱,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对您的承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