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约翰学院(St John’s College)坐落在剑桥市圣约翰街,拥有500多年历史的圣约翰学院,是剑桥大学最大的学院之一,由玛格丽特·博福特(Margaret Beaufort)夫人创办的。圣约翰学院原址是13世纪时修建的剑桥圣约翰医院,罗彻斯特主教约翰·费舍尔(John Fisher)于是向剑桥大学基督学院的创办人玛格丽特·博福特夫人建议在医院的原址上兴建一所新的学院,获得其允诺。1509年,玛格丽特·博福特在学院的蓝图还未规划好之前就去世了,费舍尔之后又花了两年时间才取得国王和大主教对学院的支持,伊利主教也同意将这座医院转变为一所学院,最终于1511年4月9日创办了这所圣约翰学院。
圣约翰学院
圣约翰学院都铎式的庭院、新哥特式的新庭院、美轮美奂的叹息桥都是不能错过的看点。我们穿过圣约翰学院中轴线上的三个古老的庭院,走过叹息桥,眼前呈现的是气势恢宏的新庭院和回廊,秋天的红叶衬托着古老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
圣约翰街
学院建筑以都铎式风格为主,同时也融入了新哥特式建筑元素,始建于1514年的角塔砖石门楼有彩色纹章标志,校舍大多建于16世纪和17世纪。学院的创办人是玛格丽特·博福特女勋爵,是英格兰国王亨利七世的母亲、亨利八世的祖母。她是玫瑰战争中的关键人物,也是都铎王朝中一位有影响力的人物,为剑桥大学创立了两所学院。1443年5月31日,她在英格兰贝德福德郡布雷措城堡出生,于1509年6月29日去世安葬在伦敦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内。
圣约翰学院大门楼
圣约翰学院的建筑十分宏伟壮观,形如古堡式的门楼建于学院1511年创立之时,1516年竣工。学院大门(Great Gate)门楼上的雕像是福音书作者圣约翰。雕像下方中间是玛格丽特·博福特夫人的徽章,两旁各有一只头上长角的怪兽,被认为是神羊耶尔(Yales),象征着牢不可破的防御堡垒。门楼配有塔楼、城垛、大门和徽章,宛如中世纪庄严的城堡建筑。学院的建筑多为都铎时期的红砖和青砖砌成的菱形图案,四角各有一座细长的八角塔,这是剑桥的古典式门楼之一。
大门楼上的福音书作者圣约翰雕像
圣约翰学院外景
穿越大门楼,行走在光影之中
圣约翰学院的庭院包括第一庭院(First Court)、第二庭院(Second Court)、第三庭院(Third Court)、礼拜堂庭院(Chapel Court)、北庭院(North Court)、新庭院(New Court)、莫顿庭院(Merton Court)等。此外,圣约翰学院还有两个美丽的花园,即院士花园(Fellows’ Garden)和学者花园(Scholars’ Garden)。
第一庭院门楼上的博福特雕像
对着圣约翰学院大门的三座都铎式庭院给人一种轴心对称的整体感觉,这是别的学院所没有的。圣约翰学院是我们常来的学院,走进圣约翰学院的正门,就进入了第一庭院。第一庭院的北端是礼拜堂,东端、西端和南端都是都铎式红砖建筑,建于1511—1520年间。向西可见玛格丽特·博福特夫人雕像之下有一拱门,通往第二庭院。拱门将厨房和餐厅分隔开。圣约翰学院的餐厅位于北侧,毗邻礼拜堂。餐厅的墙壁上挂满了名人画像。正前方的墙壁上唯一一幅画像就是学院创办人玛格丽特·博福特夫人的画像。我们还意外地在餐厅里看到印度前总理辛格的画像,是在一进餐厅门的左侧最后一幅。
第一庭院
从第一庭院游人可以前往礼拜堂参观,礼拜堂是这所学院的主要看点之一。圣约翰学院礼拜堂于1866—1869年重建以取代可追溯至13世纪时期原教会下辖的医院小礼拜堂。新建的礼拜堂是由英国著名建筑师乔治·吉尔伯特·斯科特爵士(Sir George Gilbert Scott)设计的。圣约翰学院的礼拜堂是新哥特式教堂艺术的代表,典型的维多利亚时代的装饰。礼拜堂入口处有两尊雕像,其中之一就是圣约翰学院的创建执行人罗切斯特主教约翰·费舍尔。圣约翰礼拜堂的前厅里高悬着一幅学院创办人玛格丽特·博福特夫人的画像,这里也供奉着学院一些名人的大理石雕像和铭牌。英国废除奴隶贸易的倡导者威廉•威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的坐像也在其中,他曾就读于圣约翰学院。
礼拜堂的前厅里停放着休·阿什顿(Hugh Ashton)的石棺,他是学院最早的院士之一,卒于1522年。休·阿什顿的平卧塑像上面是身穿学院长袍,下面是骷髅。石棺的一侧是封闭的铁栅栏。
礼拜堂内景
参观完学院礼拜堂,我们便从侧门进入了第二庭院。第二庭院被誉为是“英格兰最漂亮的都铎式庭院”。传说中这里也是17世纪英格兰与法国签署和平条约的地方,也促成了查尔斯一世(Charles I)与他的法国王后亨丽埃塔·玛丽亚(Henrietta Maria)的联姻。庭院西面的建筑中心为一塔楼,称为什鲁斯伯里塔楼(Shrewsbury Tower),下方是第二庭院的拱门,建于1599—1602年,由玛丽·什鲁斯伯里伯爵夫人玛丽·塔尔博特(Mary Talbot, Countess of Shrewsbury)资助第二庭的部分修建费用,她的雕像就在塔楼拱门的上方。
第二庭院
第二庭院门楼
第二庭院
第三庭院
穿过第二庭院的拱门,我们便来到了第三庭院。第三庭院的建筑分两个阶段建成,老图书馆是1624年建立的,其他建筑建于1669—1672年。这一庭院规模小于前两座庭院。在这座庭院向左转走出一道门出庭院即可到达厨房桥(Kitchen Bridge),也可一直向西走穿过第三庭院的拱门便可来到叹息桥(Bridge of Sighs)上。这是剑桥最著名的桥梁之一,是连接第三庭院与新庭院的桥,其造型与威尼斯的叹息桥颇为相似。
作者在叹息桥
过了叹息桥,就步入了一个非常壮观的新庭院。新庭院是由托马斯·里克曼(Thomas Rickman)和亨利·哈钦森(Henry Hutchinson)设计,建于1826—1831年。扩建到了剑河对面,建有哥特式窗户和雉堞的回廊连接着两座外楼,中间是一座门楼,四面尖塔,最高的是一座有拱扶垛、哥特式尖顶和十字形花饰的顶塔,具有新哥特式的建筑特点。人们戏称它是“婚礼蛋糕”(Wedding Cake)。在新庭院的回廊里漫步,在阳光照射下犹如在光影里穿梭,如同在穿越历史。新庭院建筑之宏大堪称王宫,主楼的大门更是气派,代表了剑桥那种婉约却不失威严的魅力。
作者在新庭院回廊
新庭院
20世纪学院建筑示范性的一段开始于河畔,毗邻新庭院的克里普斯楼是一幢能容纳200名学生的宿舍。
在圣约翰学院的剑河上有两座桥,一座是建于1712年的厨房桥,另一座就是著名的叹息桥。
厨房桥是由罗伯特·格鲁姆博尔德(Robert Grumbold)建造于1712年。雕刻的嵌板上绘有学院盾徽、海神尼普顿(Neptune)和“老父亲剑河”(Old Father Cam)。
厨房桥
叹息桥,是1831年由亨利·哈钦森(Henry Hutchinson)建造的,连接圣约翰学院的旧庭院(第三庭院)与新庭院,堪称剑桥最美的桥梁。关于剑桥的叹息桥,传说从前每逢进入考试的季节,学院里的学生们经过这座桥时,因担心考试的成绩而常常发出叹息之声。20世纪60年代,这座桥曾发生过两次学生恶作剧,将汽车悬挂在了桥下。
叹息桥
有趣的是牛津大学也有一座叹息桥,不过牛津大学的叹息桥不是建在河上,而是建在陆地上。牛津大学的叹息桥是由托马斯·杰克逊(Thomas Jackson)建于1913年,用以连接赫特福德学院(Hertford College)的新旧庭院。
几百年来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圣约翰学院诞生了一大批英才,其历年毕业生中多人获诺贝尔奖,其中包括保罗•狄拉克(Paul Dirac)、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等。著名的校友还有政治家、废除奴隶制的先驱威廉•威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英国浪漫派诗人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印度前总理曼莫汉·辛格(Manmohan Singh)等。
新庭院红叶
保罗•狄拉克,英国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者之一,曾主持剑桥大学的卢卡斯数学教授席位,193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39年毕业于圣约翰学院的弗雷德里克•桑格,曾经在1958年因测定出胰岛素的氨基酸排列顺序,首次荣获诺贝尔化学奖,1980年又因发明测定DNA碱基排列的方法,再次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英格兰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威廉·塞西尔(William Cecil)、印度前总理曼莫汉·辛格等也是该学院的校友。此外,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61就读于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并获得学士学位,毕业后在剑桥大学任教。1924年,马歇尔逝于剑桥家中,安葬在耶稣升天教区墓地。
新庭院回廊
圣约翰学院也因培养了一些著名的诗人、作家而名声显赫,如托马斯·怀亚特(Thomas Wyatt)、罗伯特·赫里克(Robert Herrick)、威廉·华兹华斯、威廉·巴恩斯(William Barnes )、 道格拉斯·亚当斯(Douglas Adams)等。
托马斯·怀亚特,英国著名诗人和政治家。1516年进入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1518年获得学士学位。他曾历任亨利八世枢密院官员、驻西班牙大使等要职。后因被怀疑与王后安妮·博林(Anne Boleyn)在婚前有过一段幽情,被关进了伦敦塔,后来被释放。几年后,他又因为受人诬告以叛国罪重新被关进伦敦塔。他曾将意大利十四行诗引入英文诗体,著名诗歌有《他们躲着我》、《我的诗琴,醒来吧》、《在永恒中》等。
圣约翰学院后园
罗伯特·赫里克,英国“骑士派”诗人, 1613 年就读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他的作品如《樱桃熟了》、《快摘玫瑰花苞》、《致水仙》等诗篇成为英国诗歌中的名作而永久流传。
威廉·华兹华斯,英国浪漫派诗人,生于律师之家。1787年,他就读于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在剑桥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他的诗歌理论动摇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有力地推动了英国诗歌的革新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华兹华斯的作品以表现自然的美丽与神奇而闻名于世,他是英国浪漫主义运动中最伟大和最有影响的诗人,获得了英国桂冠诗人称号。代表作品有《抒情歌谣集》、《丁登寺旁》、《序曲》、《她住在人迹罕至的地方》、《水仙花》等。
道格拉斯·亚当斯,是英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剧作家。他以《银河系漫游指南》系列作品出名。这部作品以BBC广播剧起家,后来发展为五部小说,拍成电视连续剧和电影。
金庸石碑
著名小说家金庸以81岁高龄远赴英伦剑桥大学攻读学位,师从麦大维(David Mcmullen)教授。在圣约翰学院的“学者花园”(Scholars’ Garden)还有一块金庸先生亲笔所书的“花香书香缱绻学院道,桨声歌声宛转叹息桥”题字石。落款:“学生金庸书”。金庸先生为了纪念在圣约翰学院的留学生活而作。金庸先生在剑桥攻读硕士和博士,2005年6月金庸先生获剑桥大学文学荣誉博士。同年10月他作为研究生入读圣约翰学院,2007年5月获哲学硕士学位,2010年7月获哲学博士学位,2010年9月被举荐为圣约翰学院荣誉院士。
参考文献
孙克勤,孙博,2017,剑桥时光。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孙克勤、孙博撰文和摄影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