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又名钱塘湖,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龙井路1号,杭州市区西部,汇水面积为21.22平方千米,湖面面积为6.38平方千米,为江南三大名湖之一。
西湖南、西、北三面环山,东邻城区,南部和钱塘江隔山相邻,湖中白堤、苏堤、杨公堤、赵公堤将湖面分割成若干水面,湖中有三岛,西湖群山以西湖为中心,由近及远可分为四个层次。
西湖及其东岸的杭州大陆大致生成于1.2万年前。当时杭州所在处是汪洋,西湖是钱塘江左边的小湾。后因钱塘江泥沙沉淀,湾口被塞住,成为泻湖。
秦汉时期,西湖南北的吴山和宝石山山麓形成沙嘴,逐渐靠拢成沙洲,其西侧形成内湖,即西湖。
隋唐时期,李泌开凿六井,采用“开阴窦”的方法将西湖水引入城内,解决咸潮侵扰;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兴修水利,疏浚西湖,修筑堤坝水闸,增加湖水容量。
五代十国时,吴越国王钱镠置撩湖兵千人,芟草浚泉,确保西湖水体存在,还在西湖周围兴建大量寺庙等建筑。宋朝苏轼动员20万民工疏浚西湖,用挖出来的葑草和淤泥堆筑起苏堤。
元朝后期西湖疏于治理,日渐荒芜。明代杨孟瑛奏请改造西湖,疏浚挖出的葑泥,除加宽苏外,还在里湖西部堆筑杨公堤。
清朝,西湖又经历几次疏浚,挖出的湖泥堆起了湖心亭、小瀛洲等岛屿,后由浙江巡抚阮元主持,用疏浚挖出的泥土堆筑阮公墩,至此,现代西湖的轮廓形成。
西湖总面积达59.04平方千米,其中湖面面积为6.38平方千米,外围保护区面积为35.64平方千米。
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较少,年降水量一般在800-1000毫米,年平均气温为21.23℃。
西湖景区内共有鸟类119种,哺乳类动物20余种。西湖水面就有水鸟38种。丁家山、乌龟山等是鹭鸟的栖息地,鹭鸟数目在两万只以上。
湖体轮廓呈近椭圆形,湖底部较为平坦,湖泊平均水深为2.27米,湖中被孤山、白堤等分隔,分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等五片水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鼎立于外西湖湖心,雷峰塔与保俶塔隔湖相映,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西湖有100多处景点,其中以“西湖十景”“新西湖十景”和“三评·西湖十景”最为出名。
- “西湖十景”:形成于南宋时期,基本围绕西湖分布,有的就位于湖上,其分别为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双峰插云、雷峰夕照、南屏晚钟。
- “新西湖十景”:云栖竹径、满陇桂雨、虎跑梦泉、龙井问茶、九溪烟树、吴山天风、阮墩环碧、黄龙吐翠、玉皇飞云、宝石流霞。
- “三评西湖十景”:灵隐禅踪、六和听涛、岳墓栖霞、湖滨晴雨、钱祠表忠、万松书缘、杨堤景行、三台云水、梅坞春早、北街梦寻。
西湖自古以来便流传着《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苏小小》等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白蛇传中的“断桥相会”“白娘子被压雷峰塔”等情节与西湖十景有着联系。
雷峰塔遗址因许仙、白娘子的传说而闻名,遗址地宫内曾出土吴越国纯银阿育王塔、鎏金龙莲底座佛像等珍品文物,雷峰夕照是西湖十景之一。
灵隐寺位于杭州西湖灵隐山麓,始建于东晋,是我国佛教禅宗十刹之一,寺内有众多古建筑和文物,如两石塔两经幢,两石塔始建于五代或北宋初,两经幢建于北宋开元二年。
西湖以其湖光山色和人文底蕴,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的眷顾,有白居易、杨万里、欧阳修、苏轼、厉声教、辛弃疾、林逋、柳永等诗人留下的诗词。
2007年,西湖所在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