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上海漕宝路120号门口,"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八个烫金大字总让路人犯嘀咕:这怕不是个高职院校吧?要真这么想可就打眼了。这所高校去年刚把毕业生98.12%送进职场,在"挑战杯"国赛里抱回金奖,化学材料专业冲进全球ESI前1%,科研转化成果能装满三辆卡车。从三所专科学校破茧成蝶,它用了二十年时间把自己炼成了上海制造业的"技术心脏"。
当年上海冶金、轻工、化工三所老牌专科合并时,起名这事儿可愁坏了教育局。有人提议叫"上海工程大学",听着气派;有人说叫"华东技术学院",符合定位。最后定下"应用技术"四个字,明眼人都能看出这背后的深意——既要让三校师生觉得公平,又要给上海产业界吃颗定心丸。事实证明这步棋走对了,现在上应大的实验室里,宝钢的技术员和光明乳业的工程师比学生还勤快,企业直接在学校里开"技术急诊室"。材料学院的张教授说起这事儿直乐:"去年我们帮特斯拉解决电池隔膜问题,学生还没毕业就被预订了。"
上海人管这叫"拎得清",外地考生家长刚开始可不买账。前些年招生老师跑遍长三角高中,总要举着红头文件解释:"我们真是正经本科!"转折出现在2016年,学校突然拿下博士点,又在临港建起中试基地,这下连浦东张江的药企都坐不住了。现在报考上应大的学生,七成冲着"应用"俩字来——智能制造、香料香精这些专业,听着就比"工商管理"实在。去年食品专业毕业生小王的故事很典型:大二在杏花楼研发中秋礼盒,大三跟着导师做植物肉项目,毕业直接进了盒马研发中心,年薪比同龄人高出一截。
看事情不能光看表面。有人老拿校名说事,觉得带"应用技术"就是低人一等,这种观念早该进博物馆了。德国那么多应用技术大学,哪个不是当地经济的顶梁柱?上海要搞先进制造业,光靠复旦交大的理论研究哪够用?上应大这种学校,就像精密车床上的卡尺,看着不起眼,少了它整个系统都转不灵。
现在企业招人越来越实在,去年秋招会上,上汽集团的人事经理说得直白:"我们要的就是能看懂图纸、下得了车间的大学生。"这话听着糙,理不糙。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学生,大二就开始在奉贤校区实操五轴联动机床,这种本事可不是坐在图书馆能学会的。隔壁市某综合大学的机械专业主任私下叹气:"我们学生毕业论文写得漂亮,真到了车间连游标卡尺都不会用。"
要说校名吃了亏,我倒觉得是因祸得福。前两年某省属高校非要改名"科技大学",结果分数线不升反降——家长又不傻,名字再唬人,教不出真本事有啥用?上应大这些年稳扎稳打,硬是把"应用技术"四个字炼成了金字招牌。去年他们香料香精专业的录取线超出一本线30分,比某些211院校还抢手,这事儿够打脸多少以名取校的人。
站在黄浦江边看,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就像颗榫卯结构的钉子,严丝合缝地嵌进了这座城市的制造版图。从漕河泾到临港新片区,从老牌国企到特斯拉超级工厂,哪里需要解决技术卡脖子的问题,哪里就有上应大师生的身影。这种扎根产业的办学路子,或许才是中国地方高校真正的出路——毕竟咱们国家现在缺的不是坐而论道的学者,而是能把图纸变成产品的工程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