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一词源于日语,最初是指仰慕中国文化的日本青年跟随遣唐使来华求学。公元七世纪到九世纪,华夏大地上的唐王朝,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盛极一时,国力冠绝东方,是整个东亚文明的中心。它凭借强大的国力,对外敞开胸襟,其文化制度流传广播,北逾大漠,南暨交趾,东至日韩,西及中亚,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东亚青年求学趋之若鹜之地。
唐代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高峰,其突出特色在于它的开放性和借鉴性。唐朝来华留学规模更大、辐射更广、相关制度也更趋成熟。日本是官方派遣留学生较多的国家之一。据考证,唐代日本共派遣唐使19次(实际成行15次),每次随行的留学人员大约有一、二十人,留名于史册记载的共计150人左右,包括学者身份的留学生和僧侣身份的学问僧(来华学佛求经的僧人)。新罗是唐代另一大留学生主要派遣国,留学生规模甚至超过日本,保守估计当有两千多人。其他各国也纷纷入唐,全方位学习唐朝文化。《旧唐书》记载:“高丽及百济、新罗、高昌、吐蕃等诸国酋长,亦遣子弟入于国学之内。鼓箧而升讲筵者,八千余人,济济洋洋焉,儒学之盛,古昔未之有也。”
乘船入唐的留学生
入唐留学生多出身于贵族阶层或中产家庭,受过良好的基础教育,具备异国留学的能力。他们来华后首先要通过官方组织的“宾贡科进士”考试。通过考试的留学生被安排在固定场所(国子监六学)学习和居住,由专业的教师培养,享受国家提供的俸禄,接受国子监管理。留学生学习的主要课程是儒学经典的治国安邦之道,也有其他各方面的知识。学成后可以选择参加唐朝的官员选拔考试,也可选择回国投身仕途。这些留学生在华期间遵从唐朝风俗文化,衣食住行与唐人无异,改从唐人姓名、交往唐人朋友,甚至与唐人结为夫妻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留学生积极融入唐朝社会
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通过唐朝的科举考试,踏入仕途,历仕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官至左拾遗(为皇帝提供咨询建议的官员)。他的汉文素养非常高,善诗文,同当时的大诗人李白、王维等关系甚密。
阿倍仲麻吕
同阿倍仲麻吕一同入唐学习的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也是其中佼佼者。他学识极为广博,对唐代的先进科技、军事、音乐、立法等都有研究。回国时带回日本《唐礼》《大衍历》《乐书要录》、测影铁尺、弓箭以及乐器等。新罗人崔致远进士及第后,在朝为官多年,写下了《桂苑笔耕集》,是外域人记述唐朝史事的著名文集。
来华留学生在回国后对本国改革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派遣来华留学生较多的国家,如日本、新罗、后百济、后高句丽等国,他们对于中国社会制度和文化的积极学习,促进了“中华文化圈”的逐渐形成。其中,日本对唐文化借鉴最多、吸收最彻底。日本历史上最重要的“大化改新”就是来华留学生高向玄礼、僧旻等人的推动下完成的,基本上是对唐朝国家体制的全面模仿。新罗留学生薛聪回国后,利用汉字创造了新罗文字,史称“吏读”。日本留学生空海回国后,仿汉字草书创立日本平假名。中国的茶道、围棋、书法等也纷纷成为周边各国一时的潮流风尚。
总而言之,唐朝以来的留学生促进了中国文化向周边国家辐射和普及,彰显了泱泱大国的文化自信。自此以后中国的儒家文化、教育制度在亚洲各国广泛传播,产生了极大影响。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