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佳珏
小编说……
上周,一则哥伦比亚大学开设数据新闻学硕士学位的消息震动国内传媒圈。这个10个月10万美金的硕士项目似乎传递了这样一个信号:数字统计驱动型的媒体业务正在成为未来的趋势。在腾讯数据新闻做产品经理的杜佳珏,已经成为这一领域的践行者。
被张晴同学点名了,今年5月我们一同参加华媒基金会数据新闻工作坊并有幸成为同组战友,可能是因为在通宵奋战小组项目的时候,我总是和工程师混在一起敲敲打打,给外界留下了“会写代码”的假象。
其实我是个什么都懂一点什么都不精的“产品汪”而已,而且刚刚从编辑运营转成产品经理不久,可以说做数据新闻项目,也只是有不多的经验。
言归正传,张晴问我“做数据新闻最酸爽的时刻是什么”?也许记者同学做新闻最酸爽的时刻,是独自熬夜赶稿最终如期付印那一刻。但是做数据新闻,尤其是涉及到交互产品,其实产品上线那一刻并不是石头落地的时候。
由于数据新闻项目多是团队工作,数据收集文案策划、原型设计、视觉设计、代码开发通常都不是一己之力能完成的。前期数据整理工作可以说是比较艰苦的,原型设计是把抽象的数据转成形象的产品,设计阶段则是让灵感飞得更高,而代码才是真正让想象变成现实的生产力。这其中最酸爽的一刻不是成品,而是不同工种之间思维碰撞出共识的瞬间,驱动着各位在各自领域内发挥出专长。
数据新闻最终的成果在于能够用这些资料和表现形式讲好一个故事,无论是数据、产品、设计还是开发,都得是一个对于讲故事有想法的人,所以能和这样的人合作,一起做事,才是最酷的。
拿《知青病人》来举个例子,《知青病人》的线索最早来自于一次腾讯公益的牵线搭桥,三个腾讯新闻的摄影记者、文字记者、视频记者加上我一拍即合,决定为这个选题做一个产品。经过几轮前期策划会,确定了大概的采访框架,作为产品人员我也参与了其中。
记者组带着策划的思路在黑龙江完成前线内容采集,又历经一周的素材粗选和背景数据补充,我们一起在素材基础上重新确定了整体叙事逻辑,削减了历史背景。我被记者们带回的照片和故事震撼了,愉快的用了一个周末画好了产品原型。此后,记者、设计师和工程师一起,加了不知几个班,熬了好几次夜,一点点地让一个粗砺的原型变成体验流畅的产品。
这是经常发生在我们之间的对话:
PM:“视频可能没法放那么长,得截成多个片段了。”
视频记者:“没关系,就配合碎片化!”
PM:“每部分的导语可能得再精简一点。”
文字记者:“我给你改一版!”
PM:“为了视觉效果,咱们移动端图片得都竖屏!”
摄影师:“从摄影构图出发应该是原横图,但是听你的!”
PM:“还缺一个按钮动画的状态…”
设计师:“给我10分钟!”
PM:“视频全屏好像没办法实现,得换成CSS动画。”
开发:“没有问题,需要一组截图。”
PM:“OK,我已经批处理好了。”
作为PM,得到这么多支持,是最酸爽也是最欣慰的时刻了。
↑杜佳珏是应张晴的邀请回答问题“作为一个代码写的溜溜的文科妹子,做数据新闻最酸爽的时刻是什么?”
现在杜佳珏点名澎湃新闻数据新闻工程师季国亮回答问题,分享经历。问季国亮:作为一个半路出家的工程师,来讲讲作为新闻产品开发者的辛酸苦辣。
小编提示如果你想看更多有趣年轻人的故事,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并点击下方【ta们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