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财经类大学排名

财经高校排名大洗牌!两财一贸稳坐前三,东北黑马杀出重围

上海财经大学的教学楼里,贴着最新的毕业生就业榜单,金融系学生小张盯着屏幕上的数据发愣——上财连续三年蝉联财经类高校榜首,但今年他注意到,东北财经大学的排名悄悄爬到了第六。这个变化让不少准备考研的同学心里打起了鼓:东北那地方经济不行,东财凭啥能挤进前六?这事儿还得从最近公布的财经类高校排名说起。上财、中南财经政法、对外经贸这三所被称为"两财一贸"的老牌劲旅依然稳坐前三把交椅,但东北财经硬是从十名开外杀进前六,直接掀翻了江西财经、浙江工商这些南方高校。


要说上海财经大学的底气,那可是实打实的硬通货。站在陆家嘴金融中心往西看,黄浦江对岸就是上财的主校区。这里的学生从大二开始就能接触到花旗银行、汇丰证券的实习机会,教室里坐着的可能是刚从华尔街回来的客座教授。金融专业的李教授在课堂上说得直白:"我们教出来的学生,不是去银行数钱的,是要去设计金融产品的。"这话听着狂,但看看每年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校招现场,上财学生的简历确实比其他学校厚三寸。不过今年排名公布后,学生们发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追得特别紧,两家学校的综合评分就差0.3分。

东北财经大学这次能冲到第六,倒是让业内人士直呼意外。大连星海广场旁边的东财校园里,会计学院王院长在教师会议上拍着桌子说:"谁说东北搞不好经济就办不好财经院校?"这话不假,东财这两年硬是把注册会计师考试通过率提到了全国前三,去年还拿下了财政部重点课题。更绝的是他们搞的"东北老工业基地财务改造"项目,直接把课堂搬进了鞍钢、大庆油田的财务室。现在深圳的证券公司里,东财毕业生的比例比五年前翻了两番。有个在深交所工作的东财校友说得实在:"我们那届同学现在管着东北三省70%的上市公司财报审计,你说企业招人能不认东财的牌子吗?"


看着这些财经院校你追我赶的架势,我倒觉得这事儿有意思。先说这个排名吧,别看就是几个数字上下跳动,背后可是真金白银的较量。上财能坐稳头把交椅,靠的是上海这个国际金融中心的天然优势。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能把"财经+政法"的招牌擦得这么亮,说明现在市场要的不是算账机器,而是懂经济规律还能看明白法律条文的全能型人才。去年有个案子,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最后查出问题的审计团队负责人就是中南财大毕业的,这事儿在业内传开后,学校的法学经济交叉学科突然就火了。

东北财经的逆袭更值得说道。前些年总有人说东北经济不行,连带着高校也跟着倒霉。但东财硬是趟出了条新路,他们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转型难题变成了教学案例库。我认识个东财教授,带着学生给辽宁某钢铁厂做财务重组方案,愣是把亏损十年的厂子盘活了。现在南方不少民营企业专门跑到大连招东财学生,看中的就是他们处理复杂财务问题的实战能力。这倒是给其他地区高校提了个醒:与其抱怨地域劣势,不如把地域特色变成教学优势。


说到选学校这个事,我倒觉得现在的学生比我们那会儿聪明多了。前些天在知乎上看到个热帖,有个高考生同时拿到了上财和东财的录取通知,居然选了东财。评论区炸开了锅,有人骂他傻,有人夸他有眼光。仔细一看,这孩子说得在理:"在上海要和全球顶尖人才竞争,在东北能接触到真实的产业转型案例,这对想走实务路线的我更实用。"这话点醒了不少人,原来选学校不是光看排名,得看个人发展路线。就像买股票,龙头股稳当但升值空间小,潜力股风险大但可能爆冷门。

最后说说这个"财经热"现象。每次高考填志愿,财经类专业总是挤破头。但这两年我发现个怪现象: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开始去综合类大学抢人了。和某个HR聊天才知道,现在企业不仅要专业对口,还要有跨学科思维。比如学计算机的懂点财务,搞法律的会看报表,这种复合型人才比纯财经专业的更吃香。这倒给财经类高校提了个醒,光守着会计、金融这些传统优势专业不行,得赶紧搞点"财经+"的新花样。听说对外经贸大学今年新开了"跨境电商金融"专业,报名系统开放三小时就爆满,看来这方向是押对了。


说到底,财经院校的排名就像股市大盘,今天你涨明天我跌都是常态。但有一点不会变:谁能培养出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人才,谁就能在榜单上站得稳。上财守着金融前沿,中南财大玩转政商结合,东财深耕产业转型,各家都有自己的绝活。对于考生来说,与其盯着排名患得患失,不如好好想想自己将来想成为怎样的"经济细胞"。是当个在陆家嘴写字楼里运筹帷幄的投行精英,还是做个能帮老工厂焕发新生的财务医生,不同的选择,自然要匹配不同的学校。这财经江湖的戏码,年年都有新剧情,咱们且看明年榜单又要唱哪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