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们一提到商学院就会联想到天价的学费,联想到企业家,联想到生意。人们潜意识就会认为商学院是开设各种高价项目满足企业家和富人们的愿望。
这种观点听起来会让人觉得到商学院学习是有用的,但是商学院真正吸引人来读书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就个体而言,来商学院读书的决策行为不仅会基于未来可能性以及预期结果,同时基于对企业家这个身份的认同感,个体也会为了履行责任、实现自我价值以及被梦想和探险精神点燃而选择商学院学习。因为一个人仅仅是见多识广也是不够的,世界变化太快,每天都有大量新的知识产生,在认知过于复杂的情况下,我们很难仅仅靠自己去持续成长。
大约是5年前我开始学习和尝试为企业定制高层管理培训课程。面向企业客户与面向企业家个人招生的业务逻辑既相同又不同。
相同的地方在于不管是面向个人还是企业客户,我们都要首先学会挖掘出他们的真实需求,很多时候客户的真实需求是需要被洞察和挖掘的。他们表达出来的需求往往只是其中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真正打动客户并促成合作的那部分需求,往往更真实也更隐蔽。
对于企业,除了要激发其对企业未来可能性的思考,还要理解其追求真实结论和“确定性”的行动指南动机。大部分企业只有在有所回报的时候去投入,在学有所有的时候去学习。面对来商学院咨询的人(往往是HR),她告诉你的往往是公司需要有一个高级管理者的培养项目,需要有几个培训方向,例如思维创新、高绩效文化等等。不过这些都是表面原因,真实情况是此时企业往往遇到了无法自身解决的问题,或者说靠过往的经验无从应对的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理解和发掘出这些问题。
过去的几十年,中国企业高速发展主要是靠追赶西方,与其说是追赶更多其实是模仿。所以,企业管理者来商学院咨询最喜欢问,你们有没有做过我们行业其它企业的培训项目,最好是头部标杆企业的?亦或者,教授有没有我们这个行业做得好的案例?这样的学习心态其实更像是抄袭。
一味从自身或者他人经验中学习,口诀是重复曾经与好结果像关联和行动,规避曾经与坏结果相关联的行动。如果世界很简单也很稳定,那么重复与好结果相关的行动就是明智的,然而世界复杂多变,而我们积累经验的速度相对较慢,所以经验和模仿并不明智。
其次,实践经验往往强调直接使用的具体场景,与学术知识相比,具有较强的实践聚焦和空间聚焦性。一旦越来越多的企业没有可以模仿和抄袭的对象,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又该如何破局呢?
此外,由于大多数新想法往往是错误的,经验主义会拒绝探索和尝试新想法,就算尝试也很难坚持新想法足够长的时间以确定其价值,面对短期的压力,组织往往会选择重复之前成功的经验。久而久之,逐渐失去对新事物和新机会的敏感度。长此以往所有企业在同一水平同质化竞争,卷价格,卷996也就在所难免了。
有趣的是,确定性的答案和行动准则,商学院恰恰无法提供。商学院提供的是学术理论,不是经验分享;是思考框架,而不是解决对策。管理者在商学院学习的真正价值在于,通过系统的思考框架努力将学者最前沿的观点与自己对于问题背景的了解结合在一起,也许能找到更好的对策。
越来越多优秀的企业一把手希望管理团队来商学院学习系统的商学理论。尤其是面向海外市场的团队,未来中国企业出海,需要探索如何打造世界\本地认可的品牌,而不仅仅单纯靠质优价低的产品。因为品牌带给企业的护城河,远非产品可比。
2005 年大前研一在其著作《M型社会》中提到,面对日本失去的十年,日本社会迫切需要的既不是努力追赶别人型的,也不是要人人都优秀、勤勉工作型的,日本需要的是无论走到世界的哪个角落,都能活跃起来的北欧型人才。他们无论前往哪里、和谁一起工作,都能发挥领导力,想出别人所想不到的点子。外语能力是基础,此外构思能力也要出色,要对各国文化有深入了解,并且要能够通过“逻辑”这个全球共同的武器推进工作。
仔细想来,这与当下中国社会的需求何其相似。华为高级顾问田涛在《马奇论管理》的序言中写道,过去中国企业靠着工程师优势做到了产品追赶和超越。但是未来,我们有多少人拥有丰富的想象力,我们的组织对人的想象力,尤其是极端想象力有多大的容忍度和欣赏度,是华为走向伟大或向伟大或平庸的相当大的辨识标志。
但是领导者不可能仅仅依赖狂野的突发奇想和毫无节制的愚蠢。如何系统的收集有关企业的数据,或者围绕企业现象进行系统的思考?如何用一种客观的方式把所得结果与其它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如何精确的表达自己的思考和结果?如何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如何具备领导力?
如何应对以上这些问题,我想才是商学院学习真正吸引人的魅力。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