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中国天主教界有“南马(相伯)北英(敛之)”之说。为了兴西学、启民智,天主教南北两位领袖珠联璧合,携手共同发起筹办中国天主教大学——辅仁大学。
1912年9月20日,英敛之、马相伯二人越过由法国人控制的中国天主教会,联袂直接上书罗马教皇碧岳十世(Saint Pius X)。信中认为,真正的天主教精神应该像十六世纪传教士先驱利玛窦那样,把西方的科学技术传到中国,而不应该像当下的法国天主教那样,一味收购北京的土地。
教皇给他们回了信,并让美国某分院承办此事,其他分院予以支持。后来就在英敛之、马相伯创办的辅仁社基础上成立辅仁大学。1925年3月,以1万大洋买下涛贝勒府作为校舍。
辅仁大学先买下涛贝勒府,又买下旁边的恭王府。涛贝勒府是男生部,恭王府是女生部。
辅仁大学1925年10月10日正式开课。虽然是天主教会大学,校名“辅仁”却是来自《论语》: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931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学校立案,学校全称“私立北平辅仁大学”。接着,教育部又批准辅仁大学附属中学备案。至此,辅仁大学形成了大学部、高中部、初中部的总体结构。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天主教大学遍及世界各地,但是,由罗马教廷直接设立的大学,只有十几所,在亚洲,仅有辅仁大学这1所。
辅仁大学尽管是一所天主教大学,但奠基者英敛之和校长陈垣一直奉行信教自由的办学思想,学校招收教内外学生,不问学生宗教信仰,或是否为天主教徒——陈垣本人就不是天主教徒,在校期间也不强迫学生信教。
正如1931年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就职演讲时所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辅仁大学的校长是史学一代宗师陈垣先生,与陈寅恪并称史学二陈,二陈又与吕思勉、钱穆并称史学四大家。辅仁大学存在27年,校长一直是陈垣。
辅仁大学的老师中有一长串著名学者的名字:周作人、胡适、郑振铎、刘半农、朱光潜、范文澜、沈尹默、顾随、沈从文、启功……大半个文化圈的泰山北斗都在这里了。
这里也培养了很多优秀学子:中国第一位原子物理学女硕士王光美,加拿大皇家学院院士叶嘉莹,著名画家娄师白,著名指挥家李德伦,作家萧乾,清华大学校长刘达,台湾纸业大王吴祖坪,美国高能物理学家邓昌黎,加利福尼亚大学放射药物学家彭勤淄,迈阿密大学化学研究所夏松调,日本驻华第一任大使小川平四郎,等等,都是这里毕业的。
1937年北平沦陷后,因德国圣言会(接管方)与日本为同盟国关系,辅仁大学成为北方唯一未悬挂日伪旗帜、未采用奴化教材的高校,并秘密支持抗日活动,成为沦陷区青年的精神堡垒。电影《铁道游击队》里面的政委李正的原型,就是辅仁大学化学系学生文立正。
1949年后,新中国对教会学校采取改造政策。1950年,因罗马教廷停止资金支持,中国政府宣布接管辅仁大学,陈垣留任校长,但学校性质逐渐脱离教会背景。
后来的高考报考名单里,找不到辅仁大学这所学校,是因为,在1952年的全国大学调整中它被撤销了。
撤销后,辅仁大学大部分院系并入北京师范大学,涛贝勒府也一分为二,花园和原跑马场主楼部分归北师大,北半边归十三中。大陆的辅仁大学至此终结。
合并后,陈垣先生担任北师大校长,一直到1971年去世。
辅仁大学的门廊下,陈垣校长最喜欢站在台阶上,看学生走进来。合并后,他也好久不肯离开辅仁。从辅仁到北师大,他担任校长46年,是中国担任大学校长时间最长的学者。
北师大有个励耘奖学金,是1992年启功先生用自己的稿费和在海外卖字画所得资金设立。当时学校准备命名为“启功奖学金”,但启功坚决不同意。已故老校长陈垣先生的书房名为“励耘斋”,启功先生便提出叫“励耘奖学金”,以纪念辅仁和北师大这位老校长。
辅仁大学创办人之一英敛之的后代也很有名,儿子英千里,孙子英若诚,曾孙英达。
英千里也是辅仁大学的教授,1949年去了台湾,是台北大学英国文学教授,1960年协助辅仁大学在台湾复校,并任副校长,台湾从初一到高三的英语教材都是他编的。
英若诚,曾担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文化部副部长,主演过话剧《骆驼祥子》、电影《末代皇帝》等等。他在自传《水流云在》里说,八十年代,他曾多次向台湾申请去给父亲扫墓,都没被批准,后来,在父亲一个学生姓马名英九的帮助下,才去成台湾,在墓前与父亲相会。
1960年,在台湾校友和教廷推动下,辅仁大学于台湾台北新庄复校,延续其天主教大学传统,现为台湾顶尖私立大学之一。
资料来源:
《试论北京辅仁大学的创建)孙邦华
《在王府里上大学》安枫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