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管理学院于1938年始建于沂水县夏蔚镇夏蔚村。1938年11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后改为山东分局)迁驻沂水王庄,同月,“第五战区职工抗日联合会总会”(简称“第五战区工会”)机关迁驻王庄附近的南庄,从此,山东工人运动的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1939年1月8日,在南庄村召开隆重大会,民主选举产生山东根据地第一个农村工会——沂水县四区职工抗日联合会。为提高工会干部运动水平,1938年12月,“第五战区工会”机关在夏蔚镇举办山东职工干部学校培训班,这就是山东管理学院的前身,培训班举办三期共培训100余人。从首期学员中选择20余人派往鲁南、滨海、清河、湖西各地,还派人到青岛、济南等敌占区开展沦陷区工人运动。1940年8月,干训班多名教师、学员被选举为山东省职工抗日联合总会常委、执委。山东省职工干部学校为山东抗日根据地培养了一大批工会干部,被誉为“工会干部的摇篮”。
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她作为山东省总工会干部学校为工会事业发展输送干部人才;1987年,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改建为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2013年,进入新时代,经教育部批准改建为普通本科高校,更名为山东管理学院。
山东职工干部学校党的领导与课程内容山东省职工干部学校,直接由边区省委职工部领导。边区省委职工部长张天民担任工会副主任并主讲课程,课程内容涵盖工人运动理论与敌后斗争策略。学校培训期间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学员白天学习工会组织建设、群众动员等课程,夜间参与驻地巡逻与群众走访,确保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以党的工运方针为核心,重点讲授工会章程制定、工人代表选举、劳资纠纷调解等实务,强调在敌后环境下建立“隐蔽工会”的策略。
山东职工干部学校三期训练班概况第一期(1938年12月-1939年1月):招收30名学员,主要来自鲁中、鲁南地区的矿工、铁路工人骨干,课程聚焦工会重建与游击战基础。
第二期(1939年2月-3月):规模扩至50人,增设“敌后群众动员”专题,学员覆盖纺织、盐业等产业工人代表。
第三期(1939年4月-5月):面向胶东、滨海地区选拔40名学员,教学内容融入根据地政权建设经验。
三期训练班共培养工会干部120余人,每期学制6-8周,采取“半军事化”管理模式,学员白天学习理论,夜间参与驻地巡逻与群众走访。
山东职工干部学校成立的意义与贡献学校以“工会干部训练班”为形式,将党的工运方针与敌后斗争策略相结合,强调建立“隐蔽工会”等创新组织方式,为根据地工人运动的隐蔽性和灵活性奠定基础。
山东职工干部学校作为中共在山东工运领域的关键布局,不仅为抗战胜利作出直接贡献,更通过教育模式创新和人才培养机制,塑造了“工会干部摇篮”的历史地位,其红色基因与教育传统持续影响着山东管理学院乃至全国工会系统的干部培养体系。
说明:本文内容来源于
1. 山东管理学院到沂水县开展学校始建史料考证专题调研活动 发布日期:2023-07-10 来源: 临沂市党史史志网网站
2. 倒计时2天|建校初期的红色记忆
山东管理学院 百家号 2023-10-27 00:24
3.山东管理学院校史档案(1938-1939年).
4.沂水县党史研究室. 夏蔚镇红色遗址普查报告[R]. 2023.
5刘京锋. 红色夏蔚党群同心实践研究[J]. 沂蒙干部论坛, 2025(2): 12-18.
6.《大众日报》创刊八十周年纪念文集[M].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9.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