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位于东南亚,是一个小岛国,以经济奇迹和多元文化闻名全球。
这个国家70%的国民是华人,却在上世纪60年代废除了汉语教育,转而全面推行英语为主的语言政策。这事听起来就挺让人摸不着头脑,毕竟在这么一个华人占大头的地方,汉语居然被“废”了?
更别提背后推手还是新加坡的国父李光耀,他甚至放出豪言:“除非华人将我打倒,这条路我走定了。”
李光耀的起点新加坡最早是个小渔村,1819年被英国殖民,成了个贸易港口。到了20世纪初,大量华人移民涌入,尤其来自中国南方的广东、福建等地。
到新加坡独立那会,华人已经占了全国人口的70%以上。按理说,华人这么多,汉语应该是主流语言才对吧?但现实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李光耀是新加坡的“开国老大”。1923年,他出生在新加坡一个中产华人家庭,祖上是广东移民。
他小时候家里条件还行,父亲在英国殖民政府当小职员。1935年,12岁的李光耀考进莱佛士书院,那可是个正宗的英式学校,从小就让他泡在英国文化的氛围里。
1942年,日本占领新加坡,他的学业被迫中断,还在日本公司干过翻译。
战后,他跑去英国剑桥大学读法律,1949年拿了个优等学位回来。1950年,他开始当律师,后来在1954年跟几个朋友一起组建了人民行动党,喊着要给新加坡争取自治。
1959年,人民行动党赢得选举,李光耀当上自治邦总理。那时候的新加坡还是英国殖民地的一部分,经济烂得一塌糊涂,失业率高,种族矛盾也尖锐。
1963年,新加坡加入马来西亚联邦,但没两年,1965年就被“踢”了出来,成了独立国家。
独立后的新加坡真是啥也没有——没资源、没地盘,还得面对马来裔、华裔、印度裔三拨人互相不服气的局面。
李光耀接手的,是个彻头彻尾的烂摊子。
他心里很清楚,要让这个小国活下去,得有硬核的办法。他看准了现代化和国际化这条路,而语言政策,就成了他手里的一张王牌。
废除汉语的决策1966年,新加坡政府正式宣布废除汉语教育,全面推行英语为主的语言政策。
这消息一出,华人社区炸了锅。70%的国民是华人啊,废汉语?这不是自断根脉吗?很多人跳出来反对,说这是对华人文化的背叛。
可李光耀硬是顶住了压力,那句“除非华人将我打倒”不是随便说说的,透着他对这条路的决心。
为啥要废汉语?原因有三:
第一点,经济需求。李光耀是个实用主义者,眼光贼毒。他知道,新加坡没啥自然资源,唯一的出路就是靠贸易和吸引外资。
60年代的国际舞台上,英语就是“硬通货”。他说过:“我们要跟世界做生意,英语是必备的。”他希望通过普及英语,让新加坡人能跟欧美国家无缝对接,把这个小岛变成全球贸易的枢纽。
当时的新加坡,经济基础薄弱,独立后连基本工业都没有。马来西亚那边还跟新加坡不对付,贸易通道被掐得死死的。
李光耀算了一笔账:要是继续用汉语为主,外面的人学不会,里面的人走不出去,新加坡只能窝在东南亚当个小透明。可要是全民英语化,外资来了,港口活了,经济就能起飞。
这逻辑简单粗暴,但真挺管用。
第二点,教育效率。
李光耀发现,汉语对很多学生来说是个大坑。汉字几千个,笔画复杂,语法也跟英语差得十万八千里。尤其是对非华裔学生——比如马来裔和印度裔,学汉语简直是噩梦。
反过来,英语拼音简单,语法相对统一,学起来效率高得多。他觉得,与其让孩子们花大把时间啃汉字,不如把精力放数学、科学这些能直接派上用场的学科。
他还亲自跑学校调研,看学生学汉语有多费劲。
结果发现,很多孩子学了好几年,连基本读写都搞不定。反过来,英语教学一推行,效果立竿见影。他就下定决心:教育得讲效率,英语是最佳选择。
第三点,种族融合。新加坡是个多族裔国家,华人70%,马来裔15%,印度裔7%,还有其他小族群。
独立初期,种族矛盾可不小,各族之间语言不通,隔阂深得很。李光耀想找个“公约数”,让大家能坐下来好好说话。
汉语肯定不行,马来裔和印度裔不干;马来语也不行,华人这边不乐意。思来想去,英语成了唯一选项——毕竟新加坡曾被英国殖民百年,大家对英语多少有点基础。
他比喻新加坡像个“大熔炉”,英语就是把各种原料融在一起的火。废除汉语,就是要把语言壁垒拆掉,让各族群用同一种语言交流,减少冲突,增强团结。
推行过程:硬推加妥协政策一出台,反对声浪铺天盖地。华人社区里,有人组织集会,有人写文章骂政府“数典忘祖”。但李光耀没退缩,他带着团队挨个学校跑,盯着政策落地。
他还调整了策略,没把汉语彻底踢出局,而是改成选修课,让华人学生能继续学点基础华语,算是给文化传承留了条后路。
同时,他推出了双语教育,要求华人学生学英语为主,再加点华语;非华裔学生则学英语加自己的母语,比如马来语或泰米尔语。
这招挺聪明,既保住了英语的主导地位,又平息了部分反对声音。
废汉语这事,社会反应两极分化。支持的人觉得这是新加坡崛起的必经之路,英语能带来实打实的好处。反对的人则喊着“文化断裂”,担心下一代连自己根都认不清。
不过,时间证明了李光耀的眼光。
70年代末,英语教育的成果开始显现。
新加坡的经济像坐了火箭,港口贸易量翻了好几倍,外资企业蜂拥而至。到80年代,新加坡已经成了亚洲的“四小龙”之一,GDP年均增长率稳稳超过8%。
街上,工人用英语跟外商谈生意;学校里,学生用英语讨论科学项目。英语真成了新加坡的“通行证”。
当然,华人文化的传承也没完全丢。
1979年,李光耀搞了个“讲华语运动”,鼓励大家在家说华语。中秋节、春节这些传统节日照样热热闹闹,华文学校虽然少了,但政府保留了一些,还建了文化中心。
这套“英语为主,华语为辅”的双轨策略,算是找到了平衡点。
身后评价1990年,李光耀卸任总理,转当内阁资政,继续给国家指路。2011年,他正式退休。2015年3月23日,他因病去世,享年91岁。
他走的那天,新加坡全国哀悼,民众自发去国会大厦外送行,手里拿着白花,低头默哀。国际上,美国总统奥巴马称他为“20世纪的伟人”,中国领导人也发来吊唁。
废除汉语的决策,到底给新加坡带来了啥?
英语政策直接助推了新加坡的经济奇迹。
从60年代的穷岛,到80年代的亚洲枢纽,英语功不可没。它让新加坡人能跟世界接轨,外资来了,工作多了,生活水平蹭蹭往上涨。
现在的新加坡,人均GDP超过6万美元,全球排名靠前。这背后,英语是关键推手。
英语还真是把种族矛盾降到了最低。
以前,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各说各话,互不买账。现在,大家用英语交流,学校里不同族裔的孩子一起上课,彼此了解多了,冲突自然少了。新加坡的种族和谐,在东南亚算是独一份。
但凡事都有两面。
汉语被边缘化,确实让不少华人觉得失落。年轻一代里,会说流利华语的人越来越少,能读写汉字的更少。
英语让新加坡在国际上站稳了脚。联合国开会,新加坡代表用英语发言底气十足;跨国公司选亚太总部,新加坡靠语言优势胜出。
李光耀的眼光,让这个小国有了大国的范。
结尾李光耀废汉语这步棋,是冒险还是远见?
新加坡从一个殖民小岛变成今天的经济强国,他的语言政策功不可没。可那场废汉语的风波,也留下了文化的隐痛。今天的新加坡,英语街头巷尾,汉语却成了“选修课”。
这得失之间,谁又能说得清。
参考资料:
1、李光耀. (2013).《李光耀观天下》.
2、李光耀:汉语普通话将成为新加坡的母语 环球时报 2009年09月16日
3、在新加坡说汉语"COOL!" 李光耀:要了解自己的根 光明日报 2011-10-08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