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木 | 文
昨天,一篇《我替郑大委屈》的文章刷屏朋友圈。转发者几乎态度一致,与该文作者有强烈的共鸣,谴责游客游玩期间破坏校园,谴责媒体报道断章取义学校禁令。
事情源于3月9日,郑州大学官网发布的《关于加强主校区春季校园秩序管理的通告》。通告上写明从3月11日起,周一至周五正常工作日期间,禁止闲杂人员和校外机动车辆进入校园,不接受以参观游览为目的的入校申请。
河南本地媒体对此事进行报道。其中郑州晚报一篇报道的标题是《郑大不欢迎市民来赏花了?》。网站在转载这条新闻时用了这个标题,由此“激怒”了郑大的学生。
《我替郑大委屈》一文“委屈”之一就是媒体将舆论导向了“不欢迎市民来赏花”,但学校周末对游客是开放的。“委屈”之二是游客进校游玩,破坏校园在先,禁客理所应当,不该受到指责。
群情激愤的“媒体舆论”我不想在此展开讨论。郑州晚报的这篇报道内有学校学生老师的声音,谈不上偏颇。大河报的报道标题是《郑大新校区对游客实行门禁引热议》也很客观,标题就在说一个事实。所以学生情绪激愤,所谓的“舆论导向”只占非常小的因素。
真正的原因是“委屈之二”,禁客理所应当,不该受到指责。转发评论数大有一番群起而攻之的态势。
游客究竟怎么惹着郑大的学生了呢?
微信群里看到两个细节,有人看到市民驾车到学校厚山瀑布旁舀水洗车。一张图片显示,一家人坐在学校眉湖边吃火锅。看到这儿,学生的激烈的反应也似乎可以理解了,好像到了不禁不行的地步了。
这也是国内大多数大学设立门禁制的最大原因。郑大的门禁制不是首例,这样的争议也早不新鲜。
2012年厦门大学出台规定,自6月1日起实施“限游令”,不允许旅游团进入校园,大部分食堂将不接待游客。门禁令出来后,争议一直不断。厦门大学的校园是出了名的美,外地游客到厦门,厦大是必去的景点。北大清华更是有严格的门禁制,外人入校还要出示身份证登记。
这类事件的争议始终围绕的是,大学该不该禁止游客,却不是大学怎么开放的讨论。包括高校内的大学生,绝大部分在心里是拒绝游客参观校园的。如果学校里的主体,学生就是这样的心态的话,讨论就很难再上升到“如何”的层面了。
大学为什么应该开放,公立大学是公共资源,它具有公共性,就应该对公众开放。
郑大是省部共建高校,学校资金来源依赖财政,来自纳税人。这种公共性抹煞不了。市民为什么不可以自由出入,共享资源?
留德学者杨佩昌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谈到这样一个细节,他在陪同一位学者访问德国洪堡大学时,问校方你们的大学为什么没有围墙和门卫,万一有闲杂人员进来怎么办,你们的安全措施是怎么落实的?如果非本校学生进来蹭课听,占用本校教学资源怎么办?校方回答,我们不理解什么是闲杂人员,任何人都有权来大学参观、访问、听课。“我们欢迎各种形式的交流和访问。”
对,就是看到这句,我有一种深深的羞愧感。这才是大学真正的开放,源自理念深处的开放和谦逊。
郑州大学桃花
我们的大学为什么有了围墙和门卫,还要有门禁?对于学校来说,市民或者游客大量进入校园,增加的无非是管理成本的问题。门禁是一种最省事,短期最有效的解决办法。但这也是最懒惰的管理方式。除了禁,我们再也想不到其他的管理方式了吗?
对学生来说,游客涌入校园,最大的困扰也就是校园拥挤了些,食堂人多了些,宿舍楼下吵闹了些。这些问题只有靠把人赶走才能解决吗?当然不是,矛盾远未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实际上,学校的图书馆和自习室,游客极少进去。图书馆更有严格的刷卡进入,游客根本进不去。游客打扰学生学习一说,并不准确。
归根到底,我们的思维从来都不是从“共享资源”的角度出发,而是“独占”。我们的学校也没有引导我们如何包容共赢,如何自信主动地展示知识、学养。
很多学生说,大学的开放在学术,在思想,不在于对没有素质的游客。这话既空洞又可笑。连人都禁了,你的思想,你的学术对谁开放呢?对学术期刊吗?
如何自信优雅地展示学校的学术氛围、教学水平、学生气质,日本的大学的方法不是“禁”,而是主动开放。
郑州大学
东京大学在暑期有校园参观日,这一天每个系都会在校园开展各种活动,由校方人员带领参观研究室、图书室、实验室等地方。有的专业还会有资深的教师登台讲课。日本一些名校还会在周末或假期组织校园旅行,一次两个小时,由导游讲解学校的历史建筑和校园故事。
这样的展示实际操作起来并不难。但国内高校有多少会主动向普通市民展示学术研究成果、校园文化,又有多少会主动地将知识从校园内传向普通的市民,流动在养育这所大学的城市里呢。
学生们气愤部分游客破坏校园的不文明行为。这是事实,我相信绝大部分人对此行为也深恶痛绝。但最好的办法不是禁,而是潜移默化地引导。
我们总说学校是教育圣地,教书育人。每当社会道德滑坡时,我们总是指责学校教育的缺失。现在,学校是该“育人”了,但是我们没有了耐心,我们不愿意去纠正谁,改变谁。好像这与我们没有了关系。
游客在郑大
是这样吗?当然不是,一所大学所负担的教育责任绝不仅仅是学校的学生。我想不通,不文明的游客进入校园,不是最好的改掉他陋习的机会吗?这是在为社会净化风气,这是大学的责任所在。这个成本也不是不能承受吧。
对于郑大来说,更没有禁的必要。
来郑大游玩的多为周边市民,极少从外地来的游客。普通市民来郑大去的最多的地方是南北操、厚山、行政楼前的草坪,多为宽阔的场地。增加校园保洁人力,学生志愿者加入劝阻小队,发动学生主动阻止不文明行为,问题和矛盾一定是可解的,还未到非禁不可的地步。
远在西郊的我们已经在地理上被强制与这座城市隔离开来,不要连大门和窗户都堵上,再人为与这座城市添上一层隔阂。推倒校园的围墙容易,打破人心的隔阂却很难。
用你的智慧去解决问题,珍惜每一次公共讨论的机会,不要被粗浅的偏见和狭隘混淆视听,不要错失任何一次与外界沟通的机会。
你上的是大学,不是封闭的牢笼。和市民聊聊天,你会知道这所学校是如何一砖一瓦建起来的。在你的故事之前,这片土地上演绎的可是他们的故事。
作者简介:
念木,大四狗,就读于郑大,新闻专业。爱着郑大眉湖里的笨鹅,也爱着半夜一起淌眉湖的逗友们。
豫记版权作品,转载请微信80276821,或者微博私信“豫记”,投稿请发邮件至yujimedia@163.com
豫记,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