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5所大学排名新调整:复旦居首,同济第三,上大第九
上海25所高校排名重新排序:复旦第一,同济第三,上大第九
上海25所大学排名再调整:复旦排第1,同济第3,上海大学第9
25所上海大学排名重新调整:复旦榜首,同济第三,上大第九位
上海25所大学排名重新厘定:复旦第1,同济第3,上海大学第9名
上海是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这里有4所双一流高校。不过,上海也遭遇着和北京一样的“名校虹吸”难题。复旦与交大始终处在顶尖的位置,优质教育资源太过集中。在2024年,上海的985录取率仅仅为5.8%,这一数字远低于本地考生的期望。
在精英与普惠相互博弈的局面下,一批非“双一流”院校正在凭借特色学科实现突围,从而构建起从顶尖高校到应用型高校的梯度格局。现在让我们一同来看一下上海25所大学的排名状况,此榜单较长,已被放置于文末。
复旦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堪称上海高等教育领域的“双子星”,二者共同位居全国第5的顶尖位置。复旦大学的前身能够追溯到1905年的复旦公学,在人文社科和医学方面颇具优势;上海交通大学凭借1896年南洋公学的根基,在船舶海洋、人工智能等领域占据着领先地位。
徐汇-杨浦的校区群于两校而言如同宝藏般存在,二者均拥有这一黄金校区群。近些年来,这两所学校又凭借在张江科学城对前沿学科进行布局,俨然成为上海科创走廊的“双引擎”。
同济大学是一所于1907年建校的百年名校,它凭借土木工程专业而享有盛誉,不过如今已悄然实现华丽蜕变。其设计创意学院被评为亚洲第一,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更是催生出20多家独角兽企业。同济大学的四平路主校区与嘉定“汽车城”进行双核联动,变为上海“智造业”的人才储备库。
华东师范大学破除了“师范就等同于基础教育”这种刻板的观念。在脑科学与教育神经学方面,华东师范大学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并且以闵行的“智慧教育小镇”作为依托,催生出教育大数据国家工程实验室。华东师范大学的“师范+科技”双轨并行战略,重新界定了新时代教育类高校的价值坐标。
上海财经大学,于1917年开始建立,这是一座在财经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学府。借助武川路校区和陆家嘴之间形成的“十分钟金融圈”这样的地理优势,它搭建起了“学术-实习-就业”的一体化链条。该校CFA(特许金融分析师)的通过率连续8年在全球高校中排名第一,简直就是华尔街投行的“中国人才库”。
上海科技大学为中科院和上海市共同建造的“科研特区”,其本科生人均科研经费在30万元以上,于量子计算方面已经与清华北大不相上下。
华东理工大学的化工学科获得了A+评级,其徐汇校区和漕河泾开发区深度交融,催生出生物医药产业的“产学研闭环”。
上海外国语大学具备教授47个语种的能力,其虹口校区与联合国亚太总部相邻,外交部翻译司百分之七十的骨干都毕业于该校。
上海大学的钱伟长院士所开辟的改革“试验田”,首度开创了“三学期制”以及跨学科项目制培养模式,在宝山校区孕育出科创板中的首家高校系企业。
结语自复旦和交大处于学术的顶尖位置起,直至上海电力、海关学院有了精准的定位,上海高校的布局正由“金字塔”向着“雨林生态”演变——在这片高校版图中,既有综合型大型高校具备的全球竞争力,又有专科型小型高校展现出的灵活姿态;既能够诞生诺贝尔奖获得者,又可以培育出大国工匠。
当那些非“双一流”的院校于细分领域构筑起自身的优势壁垒,当应用型技术大学和企业共同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时,这座城市里人们对升学的焦虑情绪,也许正被这种“各自发挥自身优势”的多元性默默地消解。
数据的出处为:ABC排名/中国大学排行榜CNUR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