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联合大学外地考生挤破头,本地家长直摇头:去北京真比好专业重要?
北京联合大学这名字听着像临时拼凑的,可每年高考季它在外省考生眼里却是香饽饽。录取线能超某些省重点大学二十分,文史类考生拿全省前15%的成绩往里冲,工科生宁愿放弃本省211的调剂名额也要填这学校。但您要是问北京家长,十个有九个会撇嘴:"我们家孩子但凡能上本科线,死都不让他报联大!"
这学校的前世今生确实有点魔幻。1985年那会儿把十五个名校分校捏在一起,听着像集齐龙珠召唤神龙,实际就是给北京本地考不上重点的孩子备着的"保底校"。别看现在挂着两个博士点、十来个硕士点的招牌,老北京眼里这些名头就跟胡同口炸酱面馆挂的"御厨传人"招牌似的——听听就得了。有个海淀家长说得实在:"西城实验中学的重点班,随便抓个中等生闭着眼睛都能考上联大,您说这学校能有啥门槛?"
外地考生可不吃这套。去年河南有个文科生考了589分,放着郑大法学院不读,非要去联大学工商管理。家里人劝他"郑州到北京高铁就俩小时,毕业再去不迟",孩子脖子一梗:"在郑州读四年和在北京读四年能一样吗?"这话倒也不假,联大门口的地铁能直达国贸,实习机会确实比地方高校多。可家长们算不明白的账是:用超一本线四五十分的成绩,换个北京二本院校的毕业证,这买卖到底划不划算?
本地人看不上联大还有个说不出口的原因——面子问题。海淀妈妈圈里有条隐形鄙视链:清北人师是顶流,首师大、北工大算中流,联大基本就是垫底的。去年朝阳区有个考生,联大给他发了人工智能专业的录取通知书,结果这孩子扭头就复读了。他爸在家长群里吐槽:"我儿子在朝阳模拟考排前40%,要是真去了联大,邻居问起来我都张不开嘴!"这话虽然扎心,倒也道出了现实:在北京本地人的认知里,联大就像家门口的便民超市,虽然啥都有,但谁也不会拿它当高档商场显摆。
我觉着这事儿得掰开了看。外地考生抢着报联大,说白了就是冲着"北京"俩字。现在年轻人把"开阔眼界"看得比天还大,总觉得在皇城根下读书,呼吸的空气都能多几分机遇。这话倒也不假,联大学生周末去中关村当个展会志愿者,说不定就能蹭到大厂HR的联系方式,这在地方院校确实难实现。但话说回来,现在企业招人越来越精,是不是北京毕业的早就不算加分项了,人家更看重你实习做过啥项目,参加过啥比赛。
本地人看不上联大这事,我倒觉得有点矫情。北京孩子生在皇城脚下,从小享受的教育资源比外地生强了不是一星半点。西城海淀重点高中的学生,考联大确实跟玩儿似的。但您要换个角度想,联大每年接收的北京考生里,有多少是远郊区县拼了老命考出来的?对这些孩子来说,能在市区读个公办本科,毕业留在北京找工作,已经是改变命运的机会了。城里人看不上联大,就跟住在四合院里嫌胡同口煎饼摊不卫生一个道理——饱汉不知饿汉饥。
说到报考值不值这个事,我觉得关键得看专业。联大有些专业确实拿得出手,像特殊教育专业是全国前三,考古专业跟故宫博物院有合作项目。要是能考上这些特色专业,去北京读书绝对不亏。但要是冲着"金融""计算机"这些热门专业去,我劝您三思。去年有个河北考生,放弃燕山大学的计算机系去了联大,结果发现联大的机房设备还没他高中实验室先进。这种捡了芝麻丢西瓜的事,每年都在发生。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选大学这事,既要看眼前也要看长远。北京的光环能罩你四年,罩不了一辈子。现在有些企业招聘时,看到联大毕业生的简历,第一反应是"这分数能上某某省重点,怎么跑北京读二本了",反而觉得学生判断力有问题。倒不如在本省踏实读个强专业,考研时再往北京冲。毕竟现在不是三十年前,不是在北京读过书就能留下当白领的年代了。您要是真想扎根北京,考研考公时北京户籍考生加的那5分,可比联大毕业证管用多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