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医疗”已然成为了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头大戏,“健康中国”成为无数人的企盼。
高校界对此已有响应,不少高校发力医学教育,致力于为医疗行业输送优质人才,光是2022年,就有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陆续宣布成立医学部。
在发展医学教育方面,老牌医科大学更是不遑多让。近日,《2025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正式发布》,南方医科大学(简称:南医大)在地方高校排名中和南方科技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并列第一,在医药类榜单也是排名在前。
图源:软科
不过,对于这所原第一军医大学而言,这不过是它74年来无数荣光中的一点星光。
01
“生命责任在我们身上”
南方医科大学总是奔赴在救死扶伤的最前线。
2020年春节前夕,突发的疫情牵动着举国上下人们的心。南医大附属南方医院原小汤山医疗队员们主动请缨,在最紧急、最危险的时候前往武汉、荆州等地,提供医疗援助工作。
他们曾在2003年“非典”横行的时候,义不容辞地赶赴小汤山,又在17年后做出同样的选择:
“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
留在本部的医护人员,同样打响“生命保卫战”。
南医大博士生导师蔡绍曦主任,曾经在“非典”期间荣立军队二等功,她带领留在本部的医护人员忙碌了整个春节,排查、救治患者。
与此同时,身为老师的她没有落下医疗教育的工作,为医院医务人员及时进行诊疗方案讲课培训,编写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普100问》小手册以舒缓大众的恐慌与心理压力。
白衣执甲,披荆斩棘,南医大人是无数医疗工作者的缩影,也是医疗队伍中尽其所能以最快速度跑在最前头的人。
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救援期间,南医大医疗队是第一支克服重重困难挺进震中映秀的地方医疗队;在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南医大研制出世界首个SARS检测试剂盒。
这种“对生命负责”的传统,早已植根在南医大的诞生之初。
那是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的战场上硝烟弥漫,有战火,有胜利,也有流血与伤亡。
为了适应急剧变化的新形势和能够第一时间救治伤员,东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根据全军第二届卫生教育会议决议,初定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组建一所军医学校。
这所东北军区军医学校,正是南方医科大学的前身,它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陆军医院人力、物力为基础,汇聚了上海抗美援朝医疗队的人员参与创校工作。
学校当时的办学目标是:
“培训为建设正规化的国防和适应形势需要的有一定素质的中级医务干部。”
学校设有生物、化学、外文、解剖、组织、生理、细菌、寄生虫等8个学系。
在完成建校和教学任务的同时,东北军区军医学校在战火第一线救死扶伤。
建校后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学校为抗美援朝前线输送1000余名优秀医务人员,学校门诊量高达11万人次,收治伤病员2508人,其中绝大部分是抗美援朝中负伤的志愿军战士。
“博学笃行,尚德济世,生命责任在我们身上,明理诚信,勤俭自强,青春为理想闪光。”
在南医大三迁校址、六变隶属、七易校名的73年岁月中,它一直秉守着校歌里“生命责任在我们身上”的初心。
02
勇攀医学高峰
在1975年到2004年的29年里,南方医科大学的校名为第一军医大学。当时在我国军事类院校中,有第一到第四这四所军医大学,可见那时候的南医大地位是多么地独特。
2004年8月,原第一军医大学整体移交给广东省,并更名为南方医科大学,这经常被视为“改名失败”的典型案例,从如雷贯耳的军医大学变成籍籍无名的地方性院校。
也有人好奇,第二、第三、第四军医大学的名字,分别添上了海军、陆军、空军的字样,原第一军医大学当时“为啥不改为火箭军军医大学”。
显然,这都透露出对南医大更名的不看好、不信任。
但南医大一如既往地深耕医学与医学教育领域,以努力和实力来证明,更改的只是校名,学校没有辜负原第一军医大学时期的沉淀,依然在攀登医学高峰的路上砥砺前行。
前不久,就有一批南医大科研成果上新。
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侯金林团队智能模型识别+集成靶向药新策略,让乙肝治愈率突破30%大关。
基础医学院陈鹏团队等揭示锌通过调控肠道布劳特氏菌酪氨酸代谢保护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机制,为胆汁淤积性肝损伤提供了潜在且有效的防治方法。
基础医学院白晓春、高学飞团队开发人软骨类器官高通量药物筛选系统鉴定软骨再生新靶点。
在132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与多个科研创新团队的坐镇下,南医大共获国家科技三大奖30项,省部级一等奖62项,获国家科技奖数量位居广东省属高校第一,连续3个五年计划牵头承担传染病防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2024年,南医大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9项,立项数位居全国独立医科大学首位,连续9年跻身全国30强。《南方医科大学学报》第11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
在人才培养与教学方面,南方医科大学也成绩斐然。
南医大有14个学科入围ESI全球前1%,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两个学科入围ESI全球前0.5‰,形成了以医学为主,理、工、法、管理、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南医大是首批开设八年制本硕博连读临床医学专业的8所高校之一。虽然八年制本硕博连读存在时间紧、压力大以及难以半路转行的问题,但对于有志于从事医疗行业的学子而言,这一定程度上也节省医学生考研考博的时间成本。
南医大还先后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9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
第一次获奖是在1993年原第一军医大学时期,《“一体两环”新型办学模式》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第二次则是今年6月公布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教授钟世镇牵头的《40年坚守与创新:医理工交叉 基础临床融合 现代临床应用解剖学育人实践》获得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可见南医大虽然改名换姓,但从未改变对医学教育的关心与专注。
从建校至今,南医大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医学界翘楚,他们或是坚守在医疗工作的岗位上,与病痛和死神抢时间,或是站在医学研究的前沿,孜孜不倦地攻关克难,还走出了四位院士。
侯凡凡院士,1973年毕业于当时的南医大,对肾病研究“情有独钟”,59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广东唯一的中科院女院士,现任南医大肾脏病研究所所长、内科学系教授。
夏照帆院士,1976年从原第一军医大学毕业,主要研究烧伤学领域,是我国烧伤界首位女院士,带领团队出色地完成过30余次重大事故和灾难性事件成批危重烧创伤救治任务。
南医大原副校长高天明院士,是神经生物学领域专家,80年代在原第一军医大学完成本科和硕士阶段的学业,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去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刘超院士,在2007年获得南医大博士学位,从事法医学研究与鉴定30年,勘验检验重大疑难案件6000多宗,担任南医大法医学院的特聘教授。
年轻一代的南医人,除了以前辈为榜样、激励自己前行,也在各大学生比赛中展现南医大的风采。
如在最近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总决赛中,南医大的学生团队摘得2金2银的佳绩,在此项赛事中连续三年斩获国赛金奖,展现出南医学子“后生可畏”的蓬勃姿态。
03
情比珠江水长
从北国雪原辗转到南粤花城,也是南医大校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1969年的珍宝岛事件,危及到黑龙江省地区的安全,部分东北高校决定迁移到华中地区(典型案例:哈军工的拆分与搬家),当时的南医大也名列其中。
当年10月,学校分成4个梯队,乘4趟军列,将全院1421人、两万余件物资运抵长沙。根据老教授赵克森的回忆:
“转移过程中条件比较艰苦,拉满物资的军车从山海关入关,经天津、北京、石家庄,花了三天四夜的时间,军车从黑龙江齐齐哈尔开到了湖南长沙。”
长沙校址大门(图源:南方医科大学官微)
距离首次搬迁不到半年,当时的南医大再度动身,南迁广州,驻扎在彼时停止办学的暨南大学石牌校区,自此与广州结缘。
虽然暨南大学已有的校园规模不小,但是没有医学学院,教室、病房与实验室都与南医大的需求有所出入,南医大人员便把化学实验室改成基础实验室,把物理楼改成医院门诊部。
八年后,暨南大学恢复办学,南医大物归原主,再次搬家,迁至广州东北郊沙河镇麒麟岗,第一附属医院(南方医院前身)也随学校定址于麒麟岗。
1980年,南医大按期将石牌校区交还给暨南大学,在麒麟岗校区一边抓教学、科研和医疗,一边抓营房和基础建设。
到1982年底,我们现在熟悉的“南方酱料大学”以及附属南方医院、珠江医院基本定型,终于在广州安心地定居下来。
因为“医科”二字远看很像“酱料”
南医大又有“南方酱料大学”的别名
现在,除了广州的校本部,南医大还拥有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校园之一”的顺德校区,毗邻湿地公园,又被称为“南方酱料大学·马岗皇家园林”。
广州校本部,交通便利,距离地铁口不过几百米,可以吃遍羊城美食;顺德校区,相对偏远,但到处皆诗境,虹桥、杏园、凌云塔,尽享繁华都市没有的宁静致远。
南医大对学生的校区安排主打一个平衡,自然风光与城市风物两不误:大部分专业的前两年在顺德校区学习,大三之后到广州校区学习。
在广东地区的这55年来,这所一开始带有东北基因的医科大学不仅适应了南方水土,“安家”成功,还与广州相辅相成地携手发展。
广州作为一线城市的虹吸效应,让南医大成为不少有志于在南方发展的医学生的梦中情校,在医学类考研中是热门院校。
南医大在医学教育与医疗水平上的不俗实力,则让广东家长信赖,盼望着有志于学医的孩子考上南医大,不用出省到处跑。
“爱在南方,情比珠江水长,我们托起生命的希望。”
南方医科大学的故事,还会在这片珠三角地区,继续延展开去。
参考资料:
1、南方医科大学官网、官微与官博
2、软科荐校《从“军医”到“民医”,这所大学续写荣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