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黄河安澜 国泰民安

“黄河宁,天下平”。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自古以来,从大禹治水到潘季驯“束水攻沙”,从汉武帝“瓠子堵口”到康熙帝把“河务、漕运”刻在宫廷的柱子上,中华民族始终在同黄河水旱灾害作斗争。但是,长期以来,受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制约,再加上人为破坏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黄河屡治屡决的局面始终没有根本改观,黄河沿岸人民的美好愿望一直难以实现。

据史料统计,从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间,黄河下游决口1590余次,改道26次。据记载,1840年至1938年的99年间,有66年发生洪水灾害,每次洪水都导致大堤决口。封建社会战争和军阀混战时期,更是人为导致黄河决口12次。每次决口,水沙俱下、洪水肆虐、生灵涂炭、河渠淤塞、良田沙化,生态长期难以恢复。

人民治黄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黄河水患治理。1952年毛泽东第一次出京视察就来到黄河,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亲临黄河视察,对黄河治理开发作出重要指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黄河。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座谈会,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千秋大计的高度,擘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发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

70多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黄河防汛组织动员能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形成了强大的军民联防合力。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全力改变防洪工程羸弱、隐患众多的局面,先后四次加高培厚堤防,持续开展河道整治,进行河口治理。加固堤防1300多千米,新建、改建、加固险工、控导500多处,修建坝垛14000多道;建成了三门峡、小浪底、沁河河口村、伊河陆浑、洛河故县等干支流水库,开辟了北金堤、东平湖等分滞洪区,形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通过水库联合调度,可将黄河下游千年一遇洪水洪峰流量削减至22600立方米每秒,下游凌汛威胁基本解除。自2002年以来连年开展调水调沙,遏制了下游主河槽淤积抬高的步伐。

历史的对比最有说服力。1958年黄河下游发生22300立方米每秒的有水文实测资料以来最大洪水,周恩来总理亲临一线指挥,200万军民顽强奋战,在未分洪的情况下战胜洪水。而1933年8月下游发生22000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两岸60多处决口,豫、鲁、冀、苏4省6592平方千米、273万人受灾;1935年发生14900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造成鲁、苏两省12215平方千米、341万人受灾。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极端天气突发性、反常性、不确定性日益明显的新挑战,流域各方积极践行“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先后战胜了黄河干流15次编号洪水,确保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流域建成和巩固全面小康成果提供了有力保障。

人民治黄以来,依托黄河防洪减淤工程体系,以及科学调度和严密防守,先后12次战胜超过10000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两岸大堤安然无恙,黄河频繁决口改道的历史一去不再复返。

人民治黄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的光辉篇章,是党领导人民重整河山、改天换地的历史缩影,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生动诠释与例证。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上作出部署,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对黄河流域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治理取得巨大成就、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加强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领导等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亲自绘就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宏伟蓝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加强黄河治理保护,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积极支持流域省区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好流域人民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关心的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生态安全等问题,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2020年,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了新进展。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进一步强调“立足于全流域和生态系统的整体性”,“黄河流域必须下大气力进行大保护、大治理,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路子”。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并讲话,再一次证明了他对黄河流域发展的高度重视。

如今,重大国家战略蓝图已经展开,治黄新考卷摆在面前,黄河,必将成为一条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滔滔黄河水 悠悠齐鲁情

九曲黄河在山东入海。黄河,哺育了齐鲁儿女,孕育了齐鲁文化,润泽了齐鲁大地。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事关生态山东、美丽山东建设,事关民生福祉和乡村振兴。而其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则赋予山东省难得的历史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切实把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不断取得高质量发展新成就,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山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打好“三大攻坚战”。

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贯彻落实黄河国家战略寄予厚望,要求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明确了我省在黄河国家战略中的战略定位,为我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作为黄河流域最便捷的出海口,山东经济实力强、产业基础好、集聚人口多、发展潜力大,南北连接京津冀、长三角两大世界级城市群,东西贯通黄河流域广阔腹地,是“一带一路”重要枢纽,是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承载区域。

近年来,山东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国家规划纲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对推进落实黄河国家战略认识上不断深化、思路上不断拓展、实践上不断丰富,努力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勤劳质朴的山东人,也正以敢于创新的热情和决心、脚踏实地的坚持和努力、开拓进取的担当和作为全力推动黄河国家战略落实落地,努力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一幅生机勃发、绿意盎然的生态画卷,正在黄河两岸徐徐展开……

来源:东营网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