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彻斯特市有几所大学

本文的主角——法国1918赫比霍勒自动步枪,是一款很特殊的枪械——它有地位,没“实力”。按照历史地位,它很可能是法国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突击步枪。从性能上看,这款枪第一次试射时,75次射击,居然有53次故障。直到最后,也没能解决可靠性问题,只生产了一只就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但最终却在一款游戏中,变得异常出名。

山姆大叔的尝试

法国的自动步枪,还要从美国说起。

随着无烟火药的普及,自动武器的发展也渐渐趋于成熟。早在一战前,世界各国的先行者就开始了各式各样的、关于自动武器的种种尝试。半自动步枪是当时自动武器的大热门,当时的世界各国均有尝试,但在那个神奇的年代,很多国家的尝试并不成功,反应也不够迅速。相反,在半自动步枪领域,美国众多的民间先行者,取得了技术和销售上的双重优势。

当年,美国传奇枪械大师——约翰·摩西·勃朗宁,曾两次找到美国温彻斯特枪械公司的时任主管托马斯·盖瑞·贝内特(Thomas Grey Bennett,1845-1930),商谈推广新发明的半自动步枪和霰弹枪。但贝内特对这些稀奇古怪的新奇发明不感兴趣,并对勃朗宁提出的从生产销售的每支枪中“抽成”的提议十分不爽,因此拒绝了勃朗宁。

△ 著名枪械大师约翰·摩西·勃朗宁:温彻斯特你过来,我给你看个宝贝


但是,直接把勃朗宁轰出去也是不可行的,毕竟,勃朗宁可能把他的发明拿到其他公司,这多多少少是个隐患(后来美国雷明顿公司根据勃朗宁的专利,推出了Model 8步枪和Auto 5霰弹枪)。因此,温彻斯特公司必须做点什么,来“防着点”勃朗宁。于是,温彻斯特公司挑选了设计师托马斯·克罗斯利·约翰逊(Thomas Crossley Johnson),做了一个和勃朗宁思路差不多的“猴版”设计。

△ 温彻斯特公司的LOGO。吃鸡游戏中的WIN94就是这家公司的产品


约翰逊是温彻斯特公司第一位大学毕业的设计师,他在职期间做了很多枪械发明,对温彻斯特公司的枪械事业贡献颇大。在他设计下,温彻斯特先后推出了M1903,M1905,M1907和M1910步枪,这些步枪在美国获得了一定规模的成功。

为了规避勃朗宁的相关专利,约翰逊设计了一系列步枪,这些步枪没有传统的拉机柄,而是在枪管下方设置了一个推杆,射手向后推推杆,推杆带动枪机后坐、压倒击锤完成待击,是一种独特的不随动拉机柄。另外为了避开勃朗宁的专利,这一系列步枪都使用了自由枪机自动方式。

温彻斯特M1903步枪使用.22口径枪弹。但.22枪弹毕竟是小威力枪弹,和军用枪弹威力差了好几个量级。为了应对大威力、大后坐的军用枪弹,枪机的质量必须随之增大,约翰逊则采用了包络式枪机设计,来优化枪械的质心与尺寸,以便后续设计的步枪能“搞得定”大威力枪弹。

△ 约翰逊设计的温彻斯特M1907步枪,发射.351WSL( Winchester Self-Loading,温彻斯特自动装填)枪弹,注意枪管下方的推杆式拉机柄。在当时,步枪采用可拆弹匣快速装弹也是一个新奇的设计。

美国进口海泡石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法国曾秘密组织过半自动步枪的研发,但最终没搞出什么名堂。有趣的是,战前法国曾在航空单位组织测试半自动卡宾枪。一战爆发后,法军航空观察员最早装备手枪,随后装备了卡宾枪。法军的第一次空战胜利,是昆诺上尉在机枪子弹耗尽后,用一支贝蒂埃M1890卡宾枪打中德军飞行员取得的。。。。。。

△ 贝蒂埃M1890卡宾枪,这是一种栓动步枪,需要拉大栓的,飞机上操作很不方便


用栓动步枪打中敌军飞行员是一件很邪门的小概率事件。法国人迅速注意到了美国市场上的M1907与M1910半自动步枪(M1910也是约翰逊的设计),这些步枪结构简单紧凑,方便携带,是当时少有的、能一定程度上满足法军需求,且能很快投产的步枪。

1915年,法国开始订购M1907步枪,一共订购了3300支M1907步枪和270万发.351WSL口径枪弹。另外法国还在1915年9月和10月,从温彻斯特公司订购了一批数量不明的M1910步枪,配有备用弹匣以及2500发.401WSL口径枪弹。除了装备给航空单位,温彻斯特M1907步枪似乎还装备到了法军地面部队,而订购的3300支温彻斯特M1907步枪中,有一部分是可以全自动射击的。

有据可查的是,1918年,法国订购了500支可自动射击的M1907步枪,随后订单减小到350支。另有资料称,当时在温彻斯特公司的电报通讯代码中,“海泡石”(meerschaum)指的就是M1907步枪,而全自动型的M1907步枪则为成为“海泡石会议”(meeting meerschaum)。有说法称,法国一共进口了2200支全自动M1907。除了进口美国枪弹,1916年至1917年,法国在波治(Bourges)的中央火工品学校(Ecole Centrale de Pyrotechnie),组织了.351WSL与.401WSL枪弹的生产,弹底印有“ECP”字样。

△ 法国中央火工品学校生产的.351WSL枪弹,弹底上方“ART”为法军炮兵指挥部(Dirección de Artillería)缩写,“W.351”为温彻斯特.351英寸,“16 2”应为1916年2月,下方ECP则为中央火工品学校缩写。

△ 一战中使用美国进口的温彻斯特M1894步枪的法军士兵。

自行车厂的战争

对于本文的主角来说,山姆大叔最大的“意义”,在于给法国送来了一种至关重要的枪弹——依托于美国温彻斯特公司的.351WSL枪弹,法国人结合8mm勒贝尔枪弹的弹头,搞出了一种新枪弹,并依托于这种枪弹,搞出了一款自动步枪。这款步枪的设计师,则是保罗·赫比霍勒,而赫比霍勒的故事,还要从绍沙说起。


自1903年起,邵沙开始研制他的机关步枪(fusil mitrailleuse),后来得到了萨特的帮助。按照原计划,两人合作设计的“机关步枪”,是打算安放在要塞工事内使用的。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这款“机关步枪”后来“上了天”,作为航空武器得到了部分使用。一战爆发后,法军轻武器火力不足,在总参谋长霞飞的支持下,法军决定采用邵沙与萨特设计的机关步枪。在作出一些改进后,绍沙机关步枪的生产任务交给了转型后的角斗士自行车厂(Manufacture des Cycles Gladiator),该厂在战前主要生产自行车和汽车。

角斗士自行车厂的时任工厂经理为保罗·赫比霍勒(Paul Ribeyrolles,生卒年不详),国内之前有“利贝罗勒”的译法,但“利贝罗勒”正如“查昌德”之于“邵沙”(Chauchat),是直接用英语发音翻译过来的,这里取更接近法语的“赫比霍勒”为译名。

赫比霍勒是一位在自行车和汽车领域颇有造诣的工程师。可以查到,战后他申请过机车悬挂系统的相关专利。赫比霍勒在与邵沙和萨特合作期间,参与到了多种法国轻武器的设计,比如CSRG M1915轻机枪(邵沙M1915)中的CSRG,分别指邵沙(Chauchat),萨特(Sutter),赫比霍勒(Ribeyrolles)和角斗士自行车厂(Gladiator)。RSC M1917半自动步枪中的RSC则分别指赫比霍勒,萨特和邵沙,他们还合作开发过一些试验武器。角斗士自行车厂在战争期间一共生产了225700支邵沙机枪,邵沙也成了一战中产量最多的自动武器。

当然,赫比霍勒本人还设计出了本文的“主角”——1918年赫比霍勒自动步枪。

△ 凡尔登战役纪念馆中的邵沙轻机枪,这是没有消焰器的早期型号,注意圆筒状机匣和快慢机,这都是“邵沙式”的设计特点。

△ RSC M1917步枪的机匣左侧,注意圆筒状机匣,封闭机匣后部的机匣盖以及快慢机。在法语里这种机匣被称为“carasse cylindrique”。

△ 一战中使用RSC M1917的法军士兵。

被遗忘的武器


△ 赫比霍勒自动步枪使用的8×35mmSR枪弹,该枪弹由温彻斯特的.351WSL枪弹弹壳缩颈,并加装了8mm勒贝尔弹头而成。相关资料表明,第一次提交凡尔赛参加测试时,枪弹为角斗士厂自行生产,第二次在沙隆营的测试中,则交由万赛讷(Vincennes)的枪弹工厂生产,共生产了3000发同类型枪弹。据文字资料表明,这批8mm枪弹的弹头为钢心铜被甲穿甲弹头,被甲表面使用了发黑的化学处理,但现存的这个样本并不是这样的。


△ 赫比霍勒1918年自动步枪存档照

1918年7月6日,自行车厂经理大人——赫比霍勒设计的原型枪被提交到了凡尔赛。此时,这支步枪并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资料中称其为“1918年赫比霍勒自动步枪”(Fusil automatique Ribeyrolles 1918)。1918年赫比霍勒自动步枪在外形上接近卡宾枪,枪托为一体式,有手枪握把,应该为胡桃木制。圆筒状机匣前端与枪管连接,后方通过机匣盖封闭。拉机柄与抛壳窗位于右侧。快慢机位于机匣右侧,扳机上方,快慢机拨到前方为连发,上方为保险,后方为单发。

1918年赫比霍勒自动步枪的快慢机与筒状机匣设计都符合邵沙的风格,赫比霍勒在设计时沿用了这些设计。后来法军还曾经试验过一款名为STA 1924的9mm冲锋枪,也使用了圆筒机匣加机匣后盖的设计。在邵沙轻机枪和M1917半自动步枪上,后部的机匣盖都说是螺接在机匣上的,后方有一弹簧销或杠杆卡住机匣后盖缺口,防止其意外旋转松动。推测起来,赫比霍勒自动步枪应该也是采用了这种机匣固定方式,拆解类似RSC 1917半自动步枪,按压后方固定杆,旋出机匣后盖即可。

△ world of guns里面的邵沙轻机枪,按压枪托上的弹簧销(红色箭头),就可以将机匣后盖旋出(绿色箭头)

△ RSC 1917半自动步枪的机匣与机匣后盖,分解时按下红色箭头处固定杆,即可旋出机匣后盖


1918年赫比霍勒自动步枪的枪机由两部分组成,带有一较枪机直径较小的复进簧,复进簧设计有导杆,且整体放置于一管道内,所以在照片里并不能看到外露的复进簧。无论是.351WSL枪弹还是改造的8mm枪弹,枪械都采用惯性闭锁、自由枪机自动方式。

从赫比霍勒自动步枪的外形上,来看它不太可能使用包络式枪机。但有趣的是,枪机上另设有一凸轮,在枪机复进闭锁时,凸轮带动击针击发。这样枪机复进的部分动量,就会与枪弹击发后的后坐动量抵消,减小了枪机的后坐。

一般来说枪弹威力越大,对应的枪机质量也要增大,在今天看来,.351WSL/8mm改装枪弹可以看作为中间威力弹,需要的枪机质量也比较大,采用这种前冲击发设计,消耗了部分后坐能量,可以变相地“让枪弹本身威力减小”,因此枪机质量可以更轻些。

△ 罗马尼亚奥里塔M1941冲锋枪的前冲击发机构,枪机附近时前方突起击打枪管端面,凸起通过中间的杆前推击针完成击发,和赫比霍勒的设计有相似之处

另外1918年赫比霍勒自动步枪采用了全包式上护木,上护木通过前箍与后箍固定,这两个零件来自勒贝尔步枪,前后两背带环均在步枪侧面,前背带环设在后箍下方,后背带环则靠托尖近一些。步枪还加装了两脚架,也可以安装刺刀,刺刀型号为勒贝尔步枪上使用的M1886/15。

1918年赫比霍勒自动步枪的表尺为弧形座表尺,分划为200至2000m。供弹机构为25发弧形弹匣。

一塌糊涂的试验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1918年赫比霍勒自动步枪的表现很不好。在凡尔赛的第一次测试中,或许是发射机构设计不当,样枪测试进行了75次单发射击,其中53次出现了故障。。。。。。随后角斗士厂又将该枪提交到沙隆营,在1921年7月20日至8月18日,进行了进一步测试。但是,对于可靠性与外弹道,这次测试并没有获得理想的结果,而射击时仍然故障频出,400m外的射击精度也不足。

作为一款单兵武器,1918年赫比霍勒自动步枪重量过大,而作为一款班组武器时表现也不够好,400m外精度不足,因此终止下马。但中间威力弹的想法是有趣的,采用这种类型枪弹的武器要到20多年后才重新得以重视。1918年赫比霍勒自动步枪重量过大有多个原因,一是虽然采用了前冲击发,但其枪机质量依然巨大,二是机加工的圆筒机匣也是一个十分笨重的设计。

△ Stg44:20年后的枪说的正是在下

从生产了3000多发枪弹来看,1918年赫比霍勒自动步枪很可能只生产了一支样枪,测试后可能保存在沙隆营,也可能送回了角斗士厂,随后某个时间点它便消失了。近年来,研究国外突击步枪发展的“枪械考古队员”又将它挖掘出来。枪炮世界游戏(WOG)根据国外期刊资料更新了相关描述,国内少部分人也开始了解他。至于再后来,某游戏厂商知道了它,把它带进了游戏中,大家也都知道了它。但它仅仅是法国轻武器发展史里的一个小插曲而已,对后续的冲锋枪研发有一些影响,虽然最后法国人又选择了别的设计。

△ 国外爱好者根据照片还原的赫比霍勒自动步枪,但如果实物真的使用了这种枪托给快慢机让位开口的设计,枪托这部分的强度会大幅降低。


全文完

作者@Zeke

本文由《晓枪》编辑&发布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