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十大高校经费大揭秘!燕大稳坐头把交椅,双一流为何集体失踪?
河北大学、河北师大预算破20亿,石家庄铁道就业逆袭超老牌!要说河北省的高校江湖,那真是比电视剧还精彩。燕山大学这两年可算扬眉吐气了,顶着"双非"的帽子硬是把20.6亿经费揣进兜里,工科实验室里堆满的数控机床比某些211还阔气。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还没毕业就被三一重工、徐工集团预定,这架势可比某些挂着"双一流"牌子的学校实在多了。河北大学和河北师大这对"保定双雄"今年都冲破了20亿大关,文史楼里翻新的古籍数据库让隔壁省的老教授都眼红。
要说最让人意外的还得数石家庄铁道大学,办学经费刚过10亿的门槛,就业率却飙到97%,铁饭碗的诱惑让学生们宁愿放弃省外的211也要往这挤。铁道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春运期间往火车站一站,工牌亮出来就能享受内部候车室待遇。河北医科大学更是个闷声发大财的主,临床医学专业的分数线年年看涨,解剖楼里泡着的标本数量都快赶上附属医院的床位了。这些学校虽然没戴上双一流的帽子,但在各自领域都是实打实的"地头蛇"。
河北高校圈有个公开的秘密——好大学都不在省会扎堆。燕山大学守着秦皇岛的港口搞海洋工程,河北大学在保定捣鼓燕赵文化研究,就连最能打的医科大学也没搬到石家庄。这种"诸侯割据"的局面让省教育厅开会都得全省打飞的,去年光是差旅费就比兄弟省份多花了三成。要说历史原因,河北的省会就像走马灯似的换过三回,教育资源的分布比老北京炸酱面里的肉丁还散。现在想搞集中建设,各校校长见面先要掰扯半小时"当年我们可是正牌省会大学"的老黄历。
双一流帽子戴不上这事儿,河北人心里跟明镜似的。华北电力大学当年从保定搬去北京的时候,整个保定的电线杆子都贴满了挽留横幅,最后还是没拦住。现在河工大在天津吃着狗不理包子搞双一流建设,省里想让人家回迁,天津卫的煎饼果子摊主第一个不答应。石家庄的高校倒是忠心耿耿,可惜河北科大搞了十年煤化工还是没冲出华北,河北师大的师范生在重点中学招聘会上还得跟北师大毕业生抢饭碗。教育部的专家来考察时直挠头:"你们这好专业都分散在七八个城市,让我们重点扶持哪家啊?"
看着河北高校的现状,我倒觉得没必要非得挤破头争双一流。燕山大学的机械专业毕业生在长三角制造业吃香喝辣,石家庄铁道的毕业生守着全国铁路网从来不为就业发愁,这些实实在在的竞争力比牌子更重要。现在有些省份为了评双一流硬是把农学院改成科技大,文理学院包装成综合大学,最后搞出四不像的尴尬局面。河北高校倒不如继续深耕特色,把机械制造、轨道交通这些看家本领练成独门绝技。
说到教育资源分配,河北人最该生气的不是没双一流,而是省内顶尖学子总往外跑。衡水中学的状元墙上一水儿的清华北大,石家庄二中的光荣榜里十个有八个填了省外志愿。这事不能全怪学生势利眼,去年燕大机械系有个教授在食堂叹气:"我们实验室的精密仪器还是五年前的老款,隔壁省的二本院校今年都换上智能数控系统了。"要是省里能把盖新区大楼的钱挪点给实验室更新设备,何愁留不住好苗子?
我倒觉得石家庄该学学郑州的路子,当年郑州大学也不是什么百年老校,硬是靠着全省之力堆出个双一流。现在河北把河北师大、河北科大、石家庄铁道三校合并,凑个"华北联合大学"的名头,重点发展轨道交通和先进制造,说不定能在下轮评选中杀出重围。再不济就搞个"环首都高校联盟",把保定的医学、秦皇岛的工科、石家庄的师范打包成组合拳,总比现在各自为战强。
说到底,高校建设不能光看帽子,得看能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惠。邢台有个老焊工的儿子考上石家庄铁道,毕业直接进了铁路局,现在天天在抖音晒他检修高铁的视频。张家口农家姑娘读了河北师大,回到县城中学当老师,去年带的班级出了三个重点大学生。这些实实在在的人才培养,比教育部评估报告上的ABCD等级更有温度。河北高校现在要做的,是把特色专业的优势转化成就业市场的硬通货,让老百姓提起本省大学就竖起大拇指说"值!"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