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居温哥华需要什么条件


原创 何东

洛杉矶的野火是越烧越大;竟然让我联想起早年中国一部老电影的名字:《野火春风斗古城》。但说实话,这类事件无论发生在哪个国家,都可谓是一场旷世的灾难!要是之后细算算账,洛杉矶这次大火的损失,恐怕堪比于以色列对加沙地带的毁灭性侵略破坏。 美国本土几十年我从没去过。也从来没想去过。因为我之前去过与美国紧邻隔壁的温哥华多于10次。并且每次过去都会到温哥华的海边白石镇走一走——它紧挨着美国的西雅图——那地方有一座设计很土气的边界白色大牌坊——这一边飘枫叶旗,那一边飘星条旗——没有边境线更没有各自边防军。站白牌坊高处放眼一看:星条旗那边的美国别墅、房子、基建设施,就跟枫叶国这边的居所,完全都是一个模子里克隆出来的。 说起最初特别想去温哥华的缘由,是因为在那之前,不但是我一个人而是太多太多太多的中国人都曾被两套书给骗过。(明白被骗之后,再几趟过去就是因为有别的其它事情了。) 第一套书是从中国移民美国的“林达”所写的“近距离看美国”1、2、3——《历史深处的忧虑》、《总统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一个梦想》。那套书想当年在北京、在全国绝对是火到了洛阳纸贵一版再版。 我当初自然也不能免俗。被这3本书五迷三道得是心潮澎湃如傻如痴!并据此以为美国就是天堂之国——直到9-11、直到我去了温哥华10趟,这才幡然醒悟“林达”书里写的美国和真实的美国完全是根本不搭的两码子事。所以我后来讥讽这套书的总名“近距离看美国”应当改名为“仰人鼻息看美国”。这样的书自然很受美国的当局者喜欢——没有哪个国家会乐意让来自另一国的人对自己横挑鼻子竖挑眼。所以作者因此得美国之好也就不言而喻了。 那三本书,从身边小事和美国人说起,再论到其制度、法律、银行,等等等等无所不包。那前后的忽悠就象秋千,越荡越高。总之就是好到了最先进国家没的挑。更加上作者文笔又好,因此当初就更是很赚国人眼球了。因为发行量巨大,“林达”也因此身在美国还赚足了中国读者的钱——并且越多的中国有条件者也因为此三本书而心往美国纷纷急着自己或儿女移民美利坚。 (在此小作背景介绍:所谓“林达”,其实是一对美籍华人夫妇合用的笔名。夫为:丁鸿富,妻为李晓琳。他们都于1952年出生在上海,1978年进入大学。曾在黑龙江省插队。1991年移居美国,从此彻底地爱上并扎根在了美国)。 再一本书就是日本移民美国的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写的《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书中内容大意就是世界发展到了美国连同整个西方世界,制度之优秀已经到了尽头,不可能再比他们更完美了。 除了这两套书之外,我也读过不少美国本土作家、哲学家、政论家写自己国家制度的书,反而他们脑子还算并不痴呆,常常是批判美国多于、大于夸耀,甚至有的书还对自家国度的种种缺陷极尽尖酸刻薄。结果恰恰是中国的“林达”和日本的福山,完全就是蘸着哈喇子喷尽了美国的好话。 如果要不是我本人多次去过温哥华——或者只是走马看花旅游几天,很有可能我至今还会沉迷于由“林达”和福山书里忽悠的美国美梦里。 当然,我个人从来不懂什么国家哲学和政治学。我也不意识形态地深仇大恨“林达”和福山。 我仅仅就是根据自己多次往返于温哥华的印象说一说另一番真实。 恰恰是去温哥华的次数越多,我才明白还是北京市最对自己的脾气。就如同我的一位好友,因工作关系常住温哥华十几年,然后回国由衷地发了一句内心感慨:在北美待的时间越长对彼国了解越深,就越没有了想移民的念头,并且还根本不是吃喝不习惯的原因。 还听说过这样一段趣事—— 北京有一对老年夫妇(皆为知识分子),因为一儿一女都定居在美国,后边就被儿女接过去准备让他们在美国养老送终的。 可谁知道老两位才住下不到五年,那心里憋屈和难受劲真也是说不出来道不明白——谁让他们当初自己,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加搭上大笔财产,才死乞白赖送儿女到了美国留学加定居。 之后,老两位是实在受不得美国住居邻里那份鸡犬之声不闻更老死不相往来的死寂冷淡,终于放弃在美国养老的念头,返身回来了国内——也幸亏当初留了后手,在北京的老楼房两居室没卖,否则真是就算回来也是老无藏身之地了。 老二位自打从美国回来,还落下一个习惯:每次出家门遛弯到东四环路边上,就非得站住脚,听几分钟无数汽车奔驰而那震耳的轰鸣喧嚣。这也算是对他们在美国独门独户住五年始终沉浸于周围死寂的一番心理报复。 我当时听闻这个段子,一边哈哈大笑一边深表理解。因为每次去温哥华短住或长住,临离开时心里也就是这个意思。 话扯远了。下边说一说,温哥华的衣食住行。 我去温哥华的10次,都是住在大温哥华地区第二大诚市素里。素里又分南素里和北素里。南素里是富人区,单栋别墅稀落零星,然后更兼周围树林密集(那边富人都喜欢树林多的地方,似乎唯此才能显示出他们住的阔气,包括越远离人多的住宅区,才更有气派。)。就象这次洛杉矶大火烧的最狠的,正是树林密集而住房不那么密集的富人豪宅。呵呵!老天爷自有老天爷的摆布和规矩:让你们摆谱人间的阔气,放一把天火就让您们颗粒不剩! 北素里则是穷人区。不豪华的房子很是密集且树木也没那么多。 我一个中国穷巴佬过去,自然就是寄居于北素里的平民房子里。 先说住—— 无论北素里还是南素里,一座座完全木制板的别墅外观模样都差不多到千房一律。其呆板单调到让人视觉无限疲劳。门外的木栅栏和矮灌木花草也都近似到难分出此家彼舍。平时除了偶尔能看见房主人出来浇个花,往周围地上喷喷水,或从车库里开车去购物,更多时候都少见人声。更别提有人搬个马扎坐门外扇蒲扇纳凉了。 再说我第一次去素里被朋友开车带到商业区购物,眼看一座座四四方方的水泥建筑,不由惊问:你怎么带我来逛仓库啊?朋友哈笑着说:这个形容准确!(如果有谁真想了解一下北美常规大商场的外观,到北京东直门的春秀路附近,瞧一眼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虽说它并非北美国家,可那建筑风格,却真是与北美那些方块水泥“大仓库”何其相似乃尔——黑里透灰四棱见方怎么眼瞅着就那么很不吉祥。)后边我想一想也对,美国、加拿大或澳大利亚它们本身的历史文化底蕴是那么那么短浅——而美国它仅仅就是借光第二次世界大战才暴发户起来的,所以此类国家又如何能与欧洲或中国的历史文化底蕴相提并论?因此他们的方块水泥“库房”到处遍地也就不足为怪了。就说最代表美国的自由女神像,不也是由法国人设计,再零件般塞进集装箱,从欧洲费死巴劲地海运到纽约的吗? (插一句题外话:除了温哥华,法国巴黎是我唯二去过的外国地方,那里倒是名胜古迹遍地再加上那座铁塔。但巴黎市中心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香榭丽舍和圣母院,而是主要街道遍地的烟头和狗屎还不常清理。) 一直听说,西方排名“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温哥华是第5名。我一去再去温哥华,最直观加深入观察他们的房屋建筑,就俩字:“土气”。更直接的比喻,就是空气特好的一个大村屯城市。并且温哥华一年365天,下雨的日子每年都占200来天,完全阳光灿烂的日子,真是稀少而罕见——阴郁的天气所以也造成当地人抑郁症患者特别多。 呆板的建筑加上终年雨靡靡的气候,就让我一个外人心生置疑:这怎么还说“最适合人类居住”呢?我作为一直的北京人,也并不以为北京最适合居住。但比如我们的山东威海市或云南大理——如果扩大个几倍,根本就不是温哥华所能望其项背的。 因此作为中国人,千万不可深信西方的所谓排名标准。包括“诺贝尔文学奖”之类。(我好几次追热闹买过当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回家一翻都难看的要死。而心里真喜欢的米兰·昆德和陀斯妥耶夫斯基,他们都是著作等身而高,却终生没有获奖于诺贝尔)。 再说行—— 北美无论穷人、富人,私人汽车居多。但我注意到,北素里坐公交车的人也并不在少数。但那边的公共交通相比北京市,真是差几十倍还要多。您要是不踩着点赶上一趟,那就干等着吧。足够让你茕茕孑立到怀疑人生,车还且没影儿呢! 北素里那商业区门外是高架地铁——那设施陈旧到让人联想:这岂不是旧社会留下的遗迹?我有幸乘坐过两三次被当地人称作“天车”的这种轨道交通。偏偏就赶上一次坏在了半道上——统统都下车自寻回家之路。什么“道路抢修”?——温哥华那边的蓝领工作效率,人家才不急群众之所急,嘻嘻哈哈外语插科打诨,啥时候弄好啥时候算。 与私家汽车多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北素里的道路情况,那老路失修的,汽车经常被硌得“格噔”一下一下的。 我专门注意了一下北素里道路两边的电线杆子。已经底根朽蚀的木头杆子有的是,黑粽色而孤立搭着顶上的几根电线。 号称北美最大的城市公园斯坦利,我第一次去温哥华,就专门慕其名急齁齁赶过去观光。结果是遛遍了整个公园累得腿肚子直朝前,心里却是大失所望!除了几处老印地安的图腾雕柱(特别特别难看)或很土气的亭廊之外,完全就是一个栽树满满的大土坡子——最靠边临点海水而已而已。不用相比北京的北海公园或随步园林的巨大颐和园了,就是相比玉渊潭八一湖,也相去甚远——和他们的商业区一样,到处都显露着北美历史文化底蕴的毫无根底。 ……要说吃—— 要说温哥华的“吃”,还真是没什么可说的。包括整个加拿大的吃,更没什么可说的。以往每每从加拿大回北京,就想带点什吃特产吧?可除了枫糖(巨难吃)和冰酒,也没什么能够在论的特产了。 数次去温哥华,因为一日三餐要做饭买菜,我不止一次去逛过美国人开在加拿大的商业连锁店“Costco”考思考(主要以吃喝之物为售卖重点)和沃尔玛。而每次进去这两家世界闻名的大超市,真如中文翻译的“考思考”——考虑再三更加上思考六番,还经常不知道该买什么。北美人都爱吃肉——好多人所以体型肥胖。而蔬菜出售只被挤在一个犄角旮旯处,并且就那么几样(如西兰花之类)。在这两家超市里,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摆放在醒目柜台上的种种桶装果汁与牛奶。牛奶对人身体的好处就不多说了。再说那果汁,大都装在如中国“蓝月亮”洗涤液一般大(甚至还要大)的桶瓶里,那粘稠度也很相似于洗涤液。我真见过温哥华或美国人,在“考思考”里拧来包装盖就仰着脖子往嘴里灌啊!这样的高含糖高浓度的饮料被北美人如此喜欢,因此我就不奇怪加拿大和美国为什么是糖尿病患者大国了。 再一点,最初我也很奇怪:为什么美国的连锁店会遍布整个温哥华地区?而加拿大人不会自办大超市呢?后经久居当地的华人解释这才明白其中缘由:加拿大人懒是一方面,更加上不善商业经营,所以之前也不是自己没办过大超市,可然后都因为价格战和货物不如美国,而被美国超市兼并或干脆吃掉了。 仅仅只从商业经营这冰山一角而窥,我后来更不怪,为什么在太多事情上,加拿大总是三步并作两步跟在美国身后了——因为从各方面,您国都跟美国差着行市呢。所以如果说加拿大就是美国的后库之地,真是一点也不冤枉它的地大物博。 顺便说一说“衣”—— 北美人不论男女,普遍身型丰硕。又爱吃肉又可劲地灌巨甜的果汁,身子板不丰硕那就不对了。 因此即使是在百货商店里,衣服裤子的样式也少的可怜——袍子式的样式居多——因为如果裁制太瘦或剪裁苗条,桶状的身体非撑爆了不可。 我在温哥华街上多次见过华人女性与温哥华当地女性或黑人女性错身而行。不夸张地说,就算是中国的胖女人,站在她们面前,也是百分之百的阿娜多姿!所以我在北京生活时总是很纳闷:咱中国女性动不动就喊要减肥——您都苗条成这样还减啥减? 有一次我曾经站在沃尔玛的女性衣物架柜前溜了一眼——那垂挂如旗幡般的袍裙,如果是在旅游时带上一件,几根木柱左右一支,对我来说就是个富富有余的帐篷。 我还特奇怪,加拿大“鹅”羽绒服,咋会在北京火起来?我之前在温哥华商店里,经朋友推荐我就很拒斥地试了一下,外观粗陋且不说,那份肥大沉重傻厚,适合加拿大的冬季的普遍冷酷气候和当地人身型桶状丰硕还差不多,但对北京的冬天完全没必要啊——绝对是商业炒作的后果而不是其本身的质量有多好。 再给中国男性提个醒——不说北美当地人看不起亚裔人——就算她们看上了某个别中国男人,那你们心里也得打算出足够的富裕:和年轻的北美女性(还包括俄罗斯人)谈谈恋爱倒也无妨,若后边真打算迎娶她们,各方面就得打出足够的富裕:比如住房、床、大门、马桶的面积。要不然,她们一过中年,那体积就会象气球一样被吹起来。一臀部“噗嚓嚓”坐下去,结实的沙发被垮塌也不是没有可能——那吨位走在地板上都是有感地震! 综合我多次去温哥华的观感,从北美当地人的形状、生活方式、吃喝习惯加公共设施的陈旧失修,所以这次的洛杉矶大火带来的后续灾难损失,一点也不感觉奇怪。 发达国家说发达国家,可那边恶人和设施早就被宠溺成了习惯成自然。尤其是突然灾难来临,他们的抗击打和承受力,那真是比中国差的不是一点两点。 左右就还是想不明白:温哥华从各方面而言,怎么就是“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还说“最”?! 我们中国从人到地域,几百上千年都是从苦难灾害中走过来的。所以论吃苦耐劳,没有别国能比得过咱们。 再加上这近几十年的发展,更不是温哥华所能够比得上的(除了他们空气好点)。 最后就说前面提到的我每次去素里都要遛达一趟的海边白石公园吧,除了封面图片上的那块毫无历史感的光秃秃白石头一坨,再没有任何可供赏观的名胜风景了。 综上所述之种种,说温哥华可以居住还过得入。但“最”适合人类居住,显然是夸大其词了。


2025-1-22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