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历史演变过程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发展历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变化。嘉尧设计认为,了解不同时期学校发展的状况与特点,有助于在现实案例中更精准的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和要点,使校园文化的呈现更具有历史底蕴和人文厚度。
一、古代学校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在原始社会,教育主要是通过口耳相传、实践活动等方式进行,没有专门的学校场所。长辈向年轻一代传授狩猎、采集、制造工具等生存技能和部落的文化传统、道德规范等,这是学校教育的原始形态。
夏朝就有了名为 “校” 的教育场所,商朝叫“序”,周朝叫“庠”。在这个时期,教育主要是为了教化民心、启发民智,教学内容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其中礼乐是核心。
二、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
“学在官府” 是西周教育的重要特征。中央有国学,专为上层贵族子弟设立,按照入学年龄和程度可分为大学和小学。大学一种是由天子设立的,有 “五学” 之称,即辟雍、成均、上庠、东序、瞽宗;另一种是由诸侯所设,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即 “泮宫”。地方有乡学,是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规模相对较小,不同地区有闾塾、党庠、周序、乡校等不同称呼。商朝重视祭祀、崇尚礼乐,设有 “瞽宗”,由乐师瞽曚主持,进行乐教学习礼乐,同时也是祭祀的场所。
三、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这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私学兴起,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最典型的是齐国的稷下学宫,它是由官家举办和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是战国时期的最高学府;孔子开创的私学也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他实行有教无类,编订 “六经”,奠定了教育理论体系。
秦汉时期:汉代在 “独尊儒术” 政策的指引下,各级学校蓬勃发展。中央有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等。太学是国家最高学府,鸿都门学是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宫邸学是宫廷教育机构。地方有郡国学,最初由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文翁兴办。
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校废置无常,但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式和特点。西晋创办了国子学,限五品以上官员子弟方可入学;南朝宋有 “四馆” 和 “总明馆” 等学馆,是以学者的学术专长为特色的新型学校教育形式。
隋唐时期:隋朝在中央设置了国子寺,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唐朝在中央设立了 “六学”“二馆”,六学包括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都隶属于国子监;地方设有府、州、县学。唐代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完备的封建学制体系。
宋元时期:北宋有 “三次兴学”,官学教育进一步完善,还设置了武学、律学、医学等专门学校;书院制度兴盛,如朱熹创办的白鹿洞书院影响深远。
明清时期:中央官学主要是国子监,明代国子监教育对象扩大,出现了 “例监” 或 “捐监”。地方官学有府州县学、卫学、社学等。明朝书院慢慢向学塾转化,清朝学塾慢慢向学堂发展。清末科举制度废除,封建时代的旧教育在形式上宣告结束。
四、近代学校教育
清末,中国开始进行教育改革,“废科举、兴学校”,制定现代学制。如 1904 年清政府颁布的 “癸卯学制”,是中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标志着中国近代学校的发展走上制度化、法制化阶段。
五、现代学校教育
教育理念的更新:现代学校教育强调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
教育制度的完善:各国普遍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义务教育制度和高等教育体系,学校教育的层次和类型不断丰富,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
教育技术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在线教育、远程教育等新型教育方式不断涌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教育国际化:国际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学生的留学和学术交流活动增多,学校教育逐渐走向国际化。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